中国科技期刊发展与展望
《中国出版》 马 峥
[摘 要] 科技期刊是科技论文的重要载体,起到学术记录、承载、传播和交流的作用,也从一个方面体现了科技话语权和竞争力。从科技期刊数量、论文作者地区分布、基金分布、出版周期分布等角度分析1988年以来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变化,研究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数量趋于稳定,期刊的载文数量经历了从少到多、逐渐稳定又缓慢下降的三个阶段,载文量呈多样化趋势。中国科技期刊规范性、专业性不断加强,同时科技期刊质量不断提升。作为科技论文产出大国,我国的出版物在数量上和国际显示度上都不能与之相匹配。中国科技期刊未来发展会呈现三个重点:一是追求高质量内容和把关学术诚信并重,二是国内政策环境机遇与全球产业竞争并存,三是开拓国际视野和服务我国创新发展并举。
[关键词] 科技期刊 学术质量 期刊评价 中国期刊
科技期刊是国家创新体系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其所具备的评价、记载和传播功能,使得科学研究探索的成果能够高效转化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1]科技期刊的发展既是科技事业的组成部分又是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1988年以来,我国科技事业突飞猛进,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科研实力的提升,我国科技期刊也不断发展壮大。
为推动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相关管理部门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和努力,科技期刊发展政策不断推陈出新。1988年,新闻出版署颁发的《期刊管理暂行规定》是我国首个对期刊进行全面管理的规范性文件。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会议强调:“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2]《意见》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科技期刊综合实力跃居世界第一方阵,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期刊和若干出版集团,有效引领新兴交叉领域科技发展,科技评价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明显提升,成为世界学术交流和科学文化传播的重要枢纽,为科技强国建设做出实质性贡献”。[3]
与此同时,国家在资金层面也给予科技期刊大力的支持,从1999年开始设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是较早实施的政府资助期刊基金项目,其后各个渠道和类型的政府对期刊资助项目不断增多,金额不断增长。尤其是在2019年,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为落实中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以培育中国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联合实施了“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全面系统支持我国高质量科技期刊建设。该计划设立领军期刊、重点期刊、梯队期刊和高起点新刊等7个子项目,以5年为一周期,总计资助过11亿元。
科技期刊评价体系的建立满足了科技经济发展的需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升,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更是迎来了科技发展的春天。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产出重要评价指标之一的科技论文也被带动起来。1986年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同志在召开的全国软科学研究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当务之急,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技、经济、社会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4]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自1987年起承担我国科技论文的统计工作,自主研制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所收录的期刊被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5]从1987年至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工作已走过30多年的历史,本文的研究以此连续数据为基础,分析我国科技期刊1988年以来的发展状况。
一、科技期刊数量和载文量发展趋势
世界科技期刊出版的历史已经超过了350年,但是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从中国第一本学术期刊《吴医汇讲》诞生到今天,中国学术期刊走过了200多年的历史。现存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我国科技期刊《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时,仅有科技期刊80多种,直到1978年后我国科技期刊品种规模才逐步增多。[6]至2019年,我国科技期刊总数增长到5062种。
我国科技期刊数量经历了从缓慢增长到趋于稳定的过程。据全国出版业数据统计,1988—2019年间,我国“自然科学、技术”类期刊从2951种增长到5062种,年均增长率为1.8%。相对而言,以1996年作为分界的前一阶段(1988—1996年)增长较为明显,从2951种增长至4285种,年均增长率为4.8%。后一阶段(1996—2019年)比较稳定,从4285种增长至5062种,年均增长率仅为0.8%。特别是2009年以来的近十年,我国“自然科学、技术”类期刊数量比较稳定,一直保持在5000种左右,每年变化幅度大都在0.5%以下。
科技核心期刊数量随着期刊整体数量的增长而有所增加,2010年以后趋于稳定,保持在2000种左右,约占科技类期刊总数的40%。图1为我国“自然科学、技术”类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1988—2019年的数量变化情况。
随着中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科研人员和管理部门越来越重视科研产出的状况,在产出数量有了一定的积累后,关注点从数量转向了质量。相应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载文数量经历了从少到多、逐渐稳定又缓慢下降的三个阶段。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载文量是指学术性期刊中的科学论文和研究简报,技术类期刊的科学论文和阐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产品的研究成果论文,医学类期刊中的基础医学理论研究论文和重要的临床实践总结报告以及综述类文献。[7]它们是期刊所刊载的科学研究活动原始创新成果的文献。据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数据统计,1998—2009年中国科技论文迎来了快速发展阶段,论文总数从13.3万篇增加到52.13万篇,年均增长率为13.2%。同期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数量增长也较快,年平均增长率为3.8%,但期刊数量增速显著低于论文数量增速。也就是说更多的期刊提高了载文量。从2010年开始,中国科技论文的增速开始小于科技核心期刊的增速,2012年开始中国科技论文数量开始下降,2019年科技论文数量为44.78万篇。刊均载文量1988年为70篇,1998年突破100篇,2005年突破200篇,此后维持在250篇左右,最高值出现在2009年,刊均载文量为268篇。从2014年起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2018年刊均载文量为222篇,2019年为218篇。
科技期刊的载文量受到科技文化水平、学科发展、期刊发展规划、期刊运营能力等条件的限制。近20年来,虽然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论文总数呈现下降的趋势,但科技期刊发展的多样性使得期刊在载文量上呈多样化。图2反映的是我国2000—2018年间期刊载文量的分布变化情况。载文量小于等于50篇论文的期刊比例呈下降趋势,2000年占比为6.09%,2007年下降到1.81%。发表50~200篇论文的期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但其比例不断缩小,由2000年的80.72%下降到2019年的60.5%,期刊的特色化发展使载文量呈现出多样性。2019年载文量大于500篇的期刊共计151种,占总数的7.3%;载文量在100~200篇的期刊数量最多,共计838种,占总数的40.5%;载文量小于等于50篇的60种,占2.9%。
总体来说,我国国际科技期刊数量并不能与科研实力相匹配。我国已连续11年排在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论文数的第2位,2019年收录中国科技论文49.59万篇,占世界份额的21.5%。据统计,在全球所有出版物中,美、英、德三国占了总量的一半以上,中国出版物数量仅占世界份额的2.6%左右。[8]
二、规范性专业性不断加强
1988年以来,随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工作的持续开展,随着科技期刊评价体系的广泛宣传,以及越来越多的中国科研人员与世界学术界的深入交往,科技论文与期刊的规范性和专业性不断提升。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来源期刊的选取以定量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为辅,每年动态调整,目前科学计量指标已达到25种,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水平。
科学研究是具有延续性的,大多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改进、继承和发展,即使是原创性的研究也或多或少会对前人研究成果有所借鉴,于是这种引用关系成为科学不断发展的标志之一,参考文献的著录规范是论文和期刊规范性和专业性的重要体现之一。图3 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篇均参考文献数的变化情况。2002年,篇均引文数为8.21条/篇,2006年突破10条/篇,2019年篇均引文数已上升至23.2条/篇。科研人员越来越重视对参考文献的引用,与此同时,期刊编辑部门对于参考文献的认识也不断提升,著录越来越规范。
地区分布数是指来源期刊刊登论文作者所涉及的地区数,按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不含台、港、澳地区)统计。该指标可以反映期刊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和覆盖度。图4显示2000—2019年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地区分布数的变化情况。1988年以来,随着期刊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期刊不满足于仅面向特定区域的读者和作者,期刊论文的稿源范围不断扩大,地区分布数有所提高。2000年,地区分布数大于等于20个地区的期刊仅占35.94%,2019年达到66.28%,其中大于等于30个地区的期刊从0.50%增长到7.10%。稿源范围过于集中的期刊(地区分布数小于等于10)比例从2000年的20.77%下降到2019年的3.72%。
论文发表时长是期刊争取科学发现优先权能力的标志之一。论文发表过程时间越短,期刊出版周期就越短。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出版周期较短的学术期刊吸引优秀稿源的能力更强,加强读者粘性的能力也更强,进而能显著增强期刊的竞争力。在互联网技术和应用迅猛发展的今天,不断提升的科研工作节奏对科技期刊提出了更高的速度需求,出版周期更是办刊能力的体现。国际领先出版机构通过增强投审稿流程的数字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审稿效率,压缩出版周期。我国期刊出版周期虽然相对较长,但呈现出不断缩短的变化趋势。[9] 图5 展示了2002 年、2010 年和2019 年三年我国科技核心期刊的出版周期分布情况。可以看出,近20 年间月刊的比例上升明显,从2002 年的17.5% 上升到2019 年的42.0%,上升了24.5 个百分点。相应地季刊和双月刊比例都有所减少,分别从2002 年的32.0% 和49.5% 下降到2019 年的6.4% 和46.2%。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学科不断融合、演变,交叉学科不断涌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依据《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 13754-2009)》和《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第四版)》的学科分类原则,同时考虑我国科技期刊的实际分布情况,将科技核心期刊分入112个学科类别。根据2019年数据,我国工程技术领域期刊占比最高,为42.1%;其次为医学类,占比为35.9%;理学类占比排名第三,为17.1%;农学类占比排名第四,为8.7%。从具体学科角度来看,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综合大学学报和医药大学学报类占各学科期刊的数量的前三位,最多为工程技术大学学报,是95种。大学学报类期刊共计342种,占总数的16.5%,大学学报类期刊是具有我国特色的一类期刊,国际上并没有类似的分类。此外有204种期刊被划分到了多学科,占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总数的近10%。
三、中国科技期刊质量不断提升
随着我国科研水平的提高,科技产出的数量不断增长,科研评价的聚焦点也逐渐从数量转向质量。各期刊评价体系也在不断调整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例如,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1999年推出科技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全方位评价期刊学术水平及影响力,还推出了金字塔式期刊评价体系。再如,2006年中国科协设立了“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建设项目”,到2013年转型升级为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由六个管理部门联合实施。此外还有各管理部门及地方政府设立的各种资助项目及期刊评选活动,评价重心也更多倾向于影响力和质量评价。科技期刊评价方向的调整,激励着期刊从业人员不断提高期刊水平。
中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虽然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仅仅是反映科技期刊影响力的单项指标,但通过数据趋势分析,仍可以看出我国科技期刊学术水平的变化。影响因子用于测度期刊相对学术影响力。总被引频次用于测度期刊绝对影响力。[10]图6显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总被引频次从2002年的278次/刊上升到2019年的1429次/刊, 2019年总被引频次大于1万次的期刊有21种;影响因子也从2002年的0.294提升到2019年的0.740,提升了151.7%。
论文质量不断提升。期刊刊载论文的整体质量水平可以从基金项目资助产出的论文占比这一角度来反映。通常来说,基金项目资助产出的论文具备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科研选题的重要性和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性更强;二是通过层层竞争而最终获得资助的项目往往学术水平更高,研究成果更具前瞻性和创新性;三是基金项目通常研究团队更大、科研基础更强、研究周期更长、成果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更突出。因此,学术期刊竞相刊载的基金项目资助产出论文一般都是同学科中质量较高的科研成果。期刊所发表这类论文的占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期刊的总体学术质量,学术水平越高的期刊基金论文占比一般也比较高。据统计,1987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国家和省部级以上基金论文的数量仅有0.57万篇,所占比例为6.6%;2019年已经上升到28.57万篇,所占比例为63.8%。约30年间,数量增长至大致为50倍,占比增长至大致为10倍。
随着科技的进步、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以及先进通讯方式的广泛应用,科学家能够克服地域的限制,参与合作的方式越来越灵活,[12]从论文作者数量来看,期刊的篇均作者数由1995年的2.82人/篇上升到2019年的4.5人/篇。
期刊综合影响力水平不断提高。期刊评价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领域广,学科差异大,因此单一指标往往难以全面、准确地评价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需要通过综合指标评价,以使期刊评价更加客观、全面和准确。[13]从综合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赋权法整合了期刊评价中的主要指标,实现分学科对每种期刊进行综合评定。各主要指标从不同角度反映科技期刊的主要特征,可以进行跨学科的比较。2010年综合评价总分平均值为37.6分,大于等于50分的有385种期刊;到2019年,综合评价总分平均值为41.2分,大于等于50分的期刊有540种。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国际显示度有待加强。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与期刊数量品种规模以及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规模水平不相适应。进入国际检索系统的中国科技期刊数量增长速度很快,但是所占比例仍然很低。[14] 2019年SCI收录中国科技期刊数已经从1987年的11种上升为208种,EI数据库收录数也从1987年的20种增长到223种, [15]但从总体来看仍远远不足。2019年,SCI收录全球期刊总数为9381种,其中中国期刊所占比例为2.2%,而美国为32.6%,英国为21.6%。SCOPUS数据库收录全球期刊数量多于SCI,达到约2万种的规模,但近年来收录中国期刊也仅维持在500~600种的水平,所占比例很小。
四、中国科技期刊发展展望
追求高质量内容和把关学术诚信并重。虽然科技期刊功能从最初的对科研成果的记录、储存、交流向评价不断演变,出版方式从传统的纸质出版向数字化出版转变,但其核心内涵从未改变,那就是科技期刊始终致力于保证所发表的论文真实、科学和完整。[16] 2017年107篇撤稿事件发生后,社会各界对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科研诚信体系的关注度日益增强,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国际期刊撤稿事件,以及少数国际期刊不当牟利的问题。2020年发生的400多篇“论文工厂”事件更是把人们关注的焦点集中到学术论文和期刊诚信建设上。中办、国办2018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 “科技部要建立学术期刊预警机制,支持相关机构发布国内和国际学术期刊预警名单”。[17]期刊在学术诚信建设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要从收稿、审稿、编辑、出版、发行等全方位予以严格把控。
国内政策环境机遇与全球产业竞争并存。进入2020年以来,中央领导和各个管理部门关于学术期刊、科技评价导向等围绕科技期刊发展环境的文件密集出台。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18] 2020年科技部会同财政部研究制订了《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应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这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给中国科技期刊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但相应的挑战也更加严峻。现有科技期刊关于优质稿件的竞争将加剧,实行代表作制度及分类评价体系的建立又将导致论文数量的减少,同时科技期刊仍将长期面临与SCI期刊竞争优质稿件的局面。[19]此外我国科技期刊在运营与发展方面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例如缺乏集群化发展基础,数字化进展缓慢,缺乏高影响力的数字出版与传播平台等。[20]
开拓国际视野和服务我国创新发展并举。当前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愈发迅速,无论是手段还是内容,乃至消费形式都在不断发生革新。数字出版代表着出版业的未来和方向,这是新闻出版界的共识。我国的科技期刊数字出版起步较晚,与国际科技期刊出版商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数字化质量不高,数字出版平台的搭建缺乏整体设计,数字内容的存储、展示、传播交流等还没有融入到国际主流渠道等。[21]中国科技期刊应把握时代脉搏,洞悉世界出版行业的发展变化趋势,提升办刊能力。与此同时,要关注科技评价体系的新方向和变化。面对崭新的竞争环境,中国科技期刊应明确自身的定位,实行差异化经营,注重品牌意识,提升市场竞争力,注重影响力的全方位提升,拥有国际化的办刊视野。科研工作者、期刊编辑部门、学术出版单位、评价部门和管理部门共同努力,营造健康有序的科研环境,共同促进我国科技期刊事业的发展,使我国的科技期刊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为科技强国建设作出实质性贡献,共同促进我国整体实力的提升。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
[2]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8-11/14/c_1123714393.htm
[3]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EB/OL].http://www.xinhuanet.com//science/2019-08/19/c_138320888.htm
[4][7]人民网-人民日报. 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全国软科学研究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1986年7月31日)[EB/OL]. http://yuqing.people.com.cn/n/2013/0506/c210123-21371784.html
[5]卓宏勇.中国科技期刊改革开放40周年回顾与展望[J].编辑学报,2018,30(6)
[6][8]武夷山,梁立明,潘云涛,等.中国科技期刊发展之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
[9]冯远景,陈希宁,郑小华.科技期刊发展的“瓶颈”——出版周期过长[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12(2)
[10]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9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9
[11]俞征鹿,马峥,潘云涛,等.1989—2017年中国科技期刊发表论文统计分析[J].科技导报,2019(18)
[12]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9
[13]马峥,张玉华,潘云涛.“中国科技期刊综合评价总分”的定义与应用[J].编辑学报,2015,27(6)
[14]佘诗刚,曹启花,王琳.基于CI值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资助效果分析——以中科院英文科技期刊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2)
[15]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R].北京,2020
[16]林琳,姜永茂,李英华,等.医学期刊编辑出版伦理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17]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8/content_5299602.htm
[18]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20-09/11/c_1126483997.htm
[19]贺嫁姿,赵大良.破除“SCI至上”背景下一流科技期刊发展的若干思考[J].编辑学报,2020,32(4)
[20]任胜利,马峥,严谨,等.机遇前所未有,挑战更加严峻:中国科技期刊“十三五”发展简述[J].科技与出版,2020(9)
[21]黄延红,侯修洲.科技期刊全流程数字出版平台的构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1)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https://www.chinaxwcb.com/site-3/info/569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