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协关于印发《中国科协学会学术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科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各有关单位: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为进一步推动学会学术高质量发展,我会研究编制了《中国科协学会学术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中国科协
2021年11月15日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依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为进一步推动学会学术创新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序言
“十三五”时期,中国科协学会学术工作圆满完成各项既定目标,重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坚定引导科技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活动“两个全覆盖”;学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一批学会进入世界前列,被誉为全国社会组织创新发展主力舰;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成效显著,学科排名进入国际前5%的期刊达25种,3种进入全球百强,实现零的突破;搭建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等系列高端学术交流平台,构建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等前瞻研判发布体系,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联动推进“科创中国”科技经济融合行动,130个科技服务团为65个试点城市270个产业提供服务支撑,促进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工程师水平评价国际互认取得实质性突破,学会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加强;深入开展国际抗疫合作,务实推进科技交流互鉴,国际科技治理参与度不断扩展。
当前,全球科技革命加速演进,人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创新呈现多点突破、群发突破态势,科技工作者对学科趋势方向研判、塑造更多先发优势更加期待。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重构交流和传播模式,科技工作者对便捷信息获取和多元知识服务更加期待。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科技工作者对参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科技经济深度融合更加期待。疫情防控、国际科技竞争等风险明显加剧,科技工作者对拓宽国际合作渠道、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更加期待。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学会学术工作还存在一定差距:学会发展不均衡,学科布局有待优化,联系服务各类科技人才的方式手段比较单一;科技期刊多而不强,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期刊方阵尚未成形;对数字技术下的科研范式、交流方式等研究不够,应对不足;“科创中国”数字平台资源集成水平不高,创新创业带动高质量就业着力还不准。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关键时期。学会学术工作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推进学会治理改革,提升学会发展质量;强化学术引领,推动科技攻关,深化科技经济融合;把培育创新人才摆在突出位置,搭建服务平台,激发创新活力;推进开放合作,凝聚国际共识,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全面开创学会学术创新发展新局面,持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群团发展新境界。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群团工作、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紧扣“四个面向”,强组织、建品牌、育人才、促开放,以学术引领广泛凝聚人心,以优化布局增强服务效能,以产学融合助力建功立业,以开放合作增进国际互信,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对学会学术工作的全面领导,用学术语言、群众语言讲好党的创新理论,把科技工作者最广泛、最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
——坚持学术引领。加强基础前沿领域学术交流,围绕国家急需推动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定创新自信,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勇于探索、协同攻关、开放融合的创新生态。
——深化组织变革。以增强发展活力为目标,破解发展难题,扩大学会数量,重构期刊体系,创新活动载体,推动数字赋能,全面提升高质量服务能力。
——强化科技支撑。坚持需求导向,发挥人才组织优势,增进创新资源协同互动,加速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推动建设区域创新枢纽和高水平人才高地。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一流学会、一流期刊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高端学术引领能力更加突显,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组织动员能力持续提高,支撑创新创业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一流学会建设成效显著。推动在前沿交叉领域新成立一批学会,学会学科布局进一步优化,20个学会率先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一流科技期刊形成矩阵。科技期刊学术组织力、人才凝聚力、创新引领力、国际影响力全面提高,开放创新、协同融合的期刊发展体系基本建立,10种科技期刊进入全球百强。
——学术交流质量明显提升。科技前瞻研判能力不断增强,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开展学术研讨的机制不断完善,形成具备国际影响力的十大学术活动品牌。
——促进科技经济融合扎实有效。凝聚一大批富有创新活力的科技工作者,聚集一大批跨界创新主体,集成一大批产学研供需资源,推出一大批科技经济融合发展典型模式。
三、重点任务
(一)优化组织架构,筑牢创新发展深厚根基
1.完善学会学科布局
围绕做好增量,聚焦战略关键领域、新兴交叉领域,推动成立一批新学会,遴选分支机构培育一批学会后备队。围绕盘活存量,明确“僵尸学会”“口袋学会”退出机制,推动部分学会通过重组、“借壳”实现优化更新。围绕做大变量,择优吸纳国家级学会成为中国科协团体会员,扩大学会覆盖面。加强全国学会与地方科协、地方学会交流合作,在组织创新、学术引领、会员发展、产学融合等方面形成联动。
2.打造科技期刊发展中心
协同开展科学传播、成果评价、智库咨询和办刊人才培训,推动建立世界一流期刊共识标准,引领我国科技期刊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市场服务能力。联合国内外科技社团和出版机构,发起成立全球科技期刊联盟。开展科技期刊发展战略研究,持续编制《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
3.织密创新协作网络
强化“科创中国”联合体示范带动作用,建设一批区域产业联合体、重点产业联合体等新型融合组织。在省市两级设立联合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等落地载体,织密产业创新协作网络。推动成立学科交叉、跨界融合、开放合作的学会联合体,支持学会联合体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建设专业领域高端智库。
4.加强企业科协组织建设
推动一批国有企业、重点民营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立科协。持续强化园区科协建设,扩大对非公有制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组织和服务覆盖。鼓励省、市、县各级成立企业科协联合机构,推动重点行业成立企业科协联合组织,适时成立全国企业科协联合会。在未建立科协组织的企业、园区设立企业科协工作联络员。
(二)做强系列品牌,打造服务创新示范高地
1.深化“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做大一流期刊矩阵
深入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扩大领军期刊方阵,做强后备期刊梯队,加大高起点新刊创办力度,推动更多优秀期刊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启动实施“全国学会期刊出版能力提升计划”,培育一批学术共同体主导的品牌学术期刊。加快科技期刊集群化改革和数字化发展,培育若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出版机构。建立自主可控、面向国际的数字出版服务平台和开放获取资源平台,促进科研论文和科学数据汇聚共享。举办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等系列交流活动。
2.优化中国特色一流学会专项,促进学会高质量发展
聚焦提升学会组织凝聚力、学术引领力、社会公信力、国际影响力,实施中国特色一流学会专项,建立学会创新系列排行榜。落实学会党组织政治把关机制,提升学会依法依章治理的现代化规范化水平。充分发挥战略科学家作用,重点吸纳青年、企业和海外会员。支持海外知华友华科学家及港澳台科学家到学会任职,鼓励学会设立国际分支或代表机构。丰富科技人才学术成长系列服务产品,设立国际科技奖项,举荐专家担任国际组织职务并提供稳定支持,参与国际标准研制发布。健全学会理事长选任、秘书长聘任机制,选拔热心奉献、公正担当、学术威望高、社会影响力强的专家担任学会负责人。
3.完善重大问题难题研判发布机制,强化学术引领
联合国内外科技组织,持续研判发布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为国家创新布局、项目立项、揭榜挂帅、集智攻关提供决策参考。着眼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研判全球重大问题与挑战,发布年度人类社会发展十大问题。开展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路线图研究,引领科技界、产业界联合攻关,推动破解“卡脖子”问题。支持全国学会建立面向行业的问题难题遴选发布机制,动员高层次专家深度参与。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大力营造大胆创新、勇于创造、自由平等、争辩质疑的良好学术氛围。
4.做实“科创中国”,建设国家公共技术服务与交易平台
促进“科创中国”与“双创”深度融合,推动“科创中国”从创品牌向求实效、从搭平台向植内涵、从扩面向提质、从提供场景向营造生态转变,有力支撑高水平创新创造、高质量创业就业。扩展“科创中国”数字平台服务功能,增设面向公众的科学普及和创业就业服务内容,分级、分类建设一批合作站点,统筹高质量线下服务和智能化线上服务,做好“双创”活动周线上支撑。持续发布“科创中国”系列榜单,开展技术路演和对接落地服务,举办“科创中国”产学融合会议等系列活动,引导创新主体开展跨国、跨域和跨界合作。深化试点城市建设,动态开展需求诊断,迭代重点支持产业,按需匹配服务团,导入人才技术资源,形成常态化服务机制。支持学会开展科技评价评估,开展技术经理人培训及职业标准研制,搭建社会团体标准孵化平台。
(三)搭建服务平台,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动能
1.团结一批战略科学家
搭建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等高端平台,开展跨地域、跨学科研讨交流,研判学科发展趋势,探讨重大科技、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问题,打造创新思想策源高地,发现培育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复合型人才,聚集一批学养深厚、学风严谨,具备前瞻判断力、跨学科理解力、大兵团作战组织力的高层次科学家。
2.带动一批科技领军人才
举办高层次专家研讨会、全国学会理事长沙龙、中国科技峰会等,突出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主导作用,围绕国家重点产业共性技术、“卡脖子”技术和社会关注科技热点等汇聚智力、提供对策,打造具有战略洞察力、科技支撑力、政策推动力的智库平台。
3.培养一批青年科学家
举办系列青年科学家沙龙、青年前沿科技论坛等活动,扩大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领域和规模,为有创新潜能的杰出青年科技人才以及青年创新团队搭建跨界交流平台,引导青年科技人才主动发挥所长,挑大梁、当主角,把创新创造活力转化为服务国家发展的能力。
4.吸引一批海外科学家
持续吸纳外籍和港澳台科学家加入学会,参与学会治理运营,打造国际人才汇聚平台,提升开放合作能力。支持期刊吸纳国际顶尖科学家担任共同主编、编委和审稿人,扩大国际学术交流网络,强化期刊发展智力支撑。
5.服务一批企业创新人才
依托全国学会、科技服务团、企业科协等,面向企业科技人员开展前沿及适用技术培训、举办中国创新方法大赛、开展知识产权宣讲等,支持企业科技人才参与“科创中国”平台需求挖掘、技术推介、揭榜挂帅等各项活动,增强企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能力,培育卓越工程师。
(四)拓宽交流渠道,涵养开放创新良好生态
1.深化高端综合系列国际交流
举办世界科技期刊论坛、世界科技社团发展与治理论坛、世界数字经济论坛等一批高端交流活动,推动全球科技治理体系创新变革。联合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举办世界机器人大会、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等一批国际综合会议,引领科技创新时代潮流。聚焦战略领域和区域发展,举办中国科协年会。面向学术前沿、学科热点和交叉融合领域,支持全国学会举办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专业性学术会议。
2.建立面向全球的科技评价体系
支持全国学会联合国际科技团体,分领域编制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推动目录成果在各类科技评价活动中广泛应用,实现中外期刊同质等效。依托专业评价机构研制全面反映科技期刊影响力的评价方法,以我为主构建全球科技期刊评价新坐标。依托临床医学、实验仪器、工程技术等领域全国学会,挖掘科技工作者业绩成果,建设推广案例成果数据库,推动建立基于实绩贡献的人才评价机制。编制《重要学术会议指南》,为科技工作者参与学术交流提供评价依据。
3.拓展国内外创新要素对接通道
支持学会联合有条件的“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将海智计划引进人才,与向国际组织推荐人才相结合;将面向国内的国际技术路演,与面向国际的双创海外活动周相结合;将吸引境外机构参与“科创中国”联合体,与支持我国优秀科技企业进入国际科技组织相结合;将开展团体标准行业服务,与组织国内优秀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相结合,吸引创新要素国际国内双向流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学会学术工作全过程,强化学会学术工作就是政治工作的意识,实施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指示批示台帐清单督办制度。发挥“一部两中心一社”核心作用,优化联系全国学会机制、服务科技工作者机制、“一体两翼”协调机制、“三级多方”联动机制等,推动各项任务目标落实落地。
(二)加强调查研究
坚持高端站位、国际视野,研究新形势下学会布局、学术交流、科技创新和科技经济融合新特点、新问题。深入调查一线科技工作者急迫需求和全国学会分支机构与地方学会现实困难,总结实践首创经验,推动形成新机制新举措。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
以“科创中国”数字平台为依托,加强“科创中国域”信息化建设,打通与全国学会、地方科协、有关部委等信息共建共享通道,提高工作效率、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
(四)加强评估激励
做好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和绩效评估,将评估结果纳入学会排行等考核指标,用好经验好做法正向激励,用突出问题和存在差距反向倒逼,以评促改、以评促建。加强规划与年度计划、重大专项协调衔接,确保规划各项任务目标有序实施、分步实现。
(五)加强队伍建设
培育高质量、专职化学会运营团队,推动建立社团职级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快数字化服务管理进程。培育国际化、复合型期刊编辑出版人才。强化科技联络员、技术经理人培训,培育科技经济融合专业服务团队。
来源:中国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