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性差错中的人物关系差错
某本书稿说到《清波杂志》的作者周煇,括注其为周邦彦之子。这真是典型的画蛇添足,不加括注没事,加了反而贻笑大方。
虽然两位都是宋代文人,且都与杭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周邦彦去世于1121年,周煇出生于1127年(靖康元年十二月初一,公历已是1127年),其间相隔好几年,他们之间不可能存在父子关系。
据查证,周煇的父亲名叫周邦。鉴于这位周邦并非知名人士,这个括注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又比如这个例子:
例 1
朝廷并没有迁离北京,反而拥立了景泰帝朱祁钰(朱祁镇胞弟)继位。
由于该例的前文中提及朱祁镇,这里括注一下还是有必要的。但这个括注同样出了问题——人名倒是没错,“弟”字也对,错在这个“胞”字。胞兄弟应该是同母所生。
《明史》记载,朱祁镇是明宣宗长子,生母孙贵妃(后为皇后),朱祁钰是明宣宗次子,生母吴贤妃,两人是同父异母兄弟。如同《红楼梦》中,贾宝玉是贾珠的胞弟,两人同为王夫人所生,而赵姨娘所生的贾环则是他俩的异母弟。
这种差错,可以归为知识性差错中的人物关系差错。尤其在文史类书稿中,他们的身影时不时就会浮现出来:
例 2
刘秀是汉景帝的兄弟长沙王刘发那一支的后人
☆ 评析:
据《汉书》,长沙王刘发是汉景帝的儿子。
例 3
北上途中,徽宗之子燕王俣被活活饿死。
☆ 评析:
据《宋史》,燕王赵俣是宋徽宗赵佶的弟弟。
以上两例都混淆了辈分,一例把儿子误认为兄弟,一例把兄弟误认为儿子。例3则比例2更有规律可循:宋徽宗赵佶之子,如宋钦宗赵桓、宋高宗赵构等,名字都是木字旁,而赵俣与赵佶的名字同为单人旁,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他们是兄弟。看来,汉代人起名还没有这种规律。
例 4
婴帝刘懿,甚至没有活过他爹死这一年,四岁继位,不到五岁就驾崩,连庙号都没有。
该例的前后文是在介绍东汉的短命皇帝,这里所谓“他爹”本意是指汉安帝刘祜。不过,刘懿虽在刘祜驾崩后继位,但并非他的亲生儿子。刘懿的亲生父亲是济北王刘寿。
照此说来,他“爹”岂不是可以既指代嗣父,又指代生父?为了不引起歧义,这里要改为指代明确的表述才更恰当。此外,“婴帝”的称谓,以及他继位和驾崩的年龄,还有待推敲,但不是本文的关注重点,故不赘言。
排序错误
还有的例子,则是搞错了排序:
例 5
周武王姬发是周文王的大儿子,周公姬旦是三儿子,而管叔就是周公的二哥。
☆ 评析:
《史记》记载,周文王的大儿子是伯邑考(姬考),二儿子是周武王(姬发),三儿子是管叔(姬鲜),四儿子是周公(姬旦)。管叔是周公的三哥。
例 6
公元187年,曹操长子曹丕生。
☆ 评析:
一般认为曹操长子是战死宛城的曹昂,不能因为其英年早逝,就把人当作不存在吧?根据《三国志》,曹昂是在弱冠(二十岁)举孝廉之后的若干年,才在宛城被张绣所害,此时曹丕只有十岁出头,两者至少相差十岁。故而,曹丕至多是次子。
例 7
成吉思汗长孙拔都西征时也有过相似的做法。
☆ 评析:
有资料显示成吉思汗长孙是斡儿答。根据《辞海》,斡儿答是“成吉思汗孙,朮赤长子”,拔都是“成吉思汗之孙,朮赤次子”,显然,拔都不可能越过他的哥哥成为长孙。至于拔都是成吉思汗的第几个孙子,未找到明确记载,改成“成吉思汗之孙”即可。
例 8
在行刑之时,李斯对他的小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 评析:
《史记》的原文是李斯“顾谓其中子”,“中子”应当是排序在中间的儿子。李斯一门曾显赫一时,未知他有多少个儿子,至于“中子”是第几子,更是难以考证,但可以肯定不是小儿子。适可删去“小”字,泛化处理。
以上四例排序错误,都可以在正史或权威工具书中找到修改依据。
更隐蔽的人物关系差错
而有些人物关系的差错则更隐蔽:
例 9
华严经塔西、文泉北有观乐楼,1920年由印社创始人之一吴隐的重孙吴善庆捐资所建
此例很有意思:关于“吴善庆”此人的记载不多,并且有些资料确实也说他是吴隐的重孙,乍看没什么问题。而结合该例前文提到的“吴隐(1867—1922)”,那么1920年时,他53周岁。根据常识推断,即便吴隐及其儿子、孙子都早婚早育,令他在五十来岁的年纪就有了重孙,这个重孙也应当非常年幼,不太可能有自己捐资建楼的行为。
当我们用排除法,确认吴隐的生卒年、观乐楼建成的时间都没有问题时,“重孙”这个说法就很有问题。经过文献比对,我们发现有的资料记载吴善庆是吴隐的“从孙”或“侄孙”,这应该是比“重孙”更符合逻辑的。
混淆了辈分、搞错了排序,好歹还有亲戚关系;而有些则错得更离谱:
例 10
由于感念当年贾诩帮助自己与夏侯家族的联姻,司马懿对其胞弟贾逵也是关爱有加,在后来漫长的权臣生涯中,倾注了很大的心血进行提拔,使其一直到后来晋朝立国之时成为西晋的开国元勋。
且不说整段文字还需要再修饰,此处的关键问题是人物关系错乱:贾诩和贾逵没有亲戚关系。这从他们的籍贯就可以窥知一二:《三国志》记载,贾诩是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贾逵是河东襄陵(今山西临汾)人,两地相去约一千公里。
另外,这里提到的“西晋的开国元勋”应是贾逵之子贾充,而非贾逵本人。该例的前文一直在讲贾诩,是由于“胞弟”的关系才在结尾带到一笔贾逵;既然这一关系已被否定,看来也不必修饰了,建议整段删除(对文意无影响)。
参考文献:〔宋〕周煇撰,刘永翔校注:《清波杂志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4:1。
作者单位丨 杭州出版社
编辑丨 曹培红
排版丨 张瑶
审校丨 杨莉 齐琳
运营丨 夏国强
转自:“木铎书声”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