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车德竞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发电技术》编辑部
科技期刊作为科学成果的重要载体,传播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它的发展直接体现了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遗憾的是,随着科技创新步伐的加快,论文产出量的逐年大幅增长,我国科技期刊却没能和科研创新同步发展,相反,科技期刊面临着运行机制改革、学术影响力及国际竞争力提升等诸多问题,发展形势不容乐观。《中国科学》杂志总编辑任胜利指出,我国科技期刊学术交流地位日益下降,2000 ~ 2017年中国大陆第一作者的SCI 论文由2.26 万篇上升到32.39 万篇,其中中国期刊发表的论文由0.92 万篇上升到2.57 万篇,而在海外期刊发表的论文则由1.34万篇上升到29.82 万篇。
稿源外流的背后不乏学术评价机制的导向作用。当前唯文章、唯SCI 的学术评价机制为论文产出注入了生生不息的源动力,其一方面催生了科技论文的高产,大批科研成果不断涌现; 另一方面也催生了科研诚信问题,学术造假、论文撤稿等事件频出,规模和影响令人瞠目。
学术评价机制中对于论文质量的认定,直接与期刊“等级”挂钩,导致了围绕影响因子的科技期刊评价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更直接导致了科研工作者对于影响因子的过度追捧,同时也正在改变科技期刊的发展与命运。
学术评价机制与科技期刊的联系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科技期刊以“内容为王”,内容由科研工作者贡献,科研工作者受限于学术评价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术评价机制在科技期刊的发展中起到了指挥棒和风向标的作用。
学术评价中的量化考核现状
学术评价,是指针对学者、学术成果以及学术机构的学术水平的测评、判断与鉴别,是衡量一个学者、一项科研成果、一所学术机构学术水平的主要尺度。学术评价本身应该是一种全面、严谨的评判过程,但目前各高校、科研机构却简单粗暴地对其进行了量化。申请学位论文答辩、职称晋升、项目申报及结题、评奖等等,都要以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评价依据,甚至成为门槛、通行证; 而论文质量的评判依据则是其所发表期刊的等级。相关考核统计中,按照SCI、EI、核心或普通刊物区分,加分权重依次下降,一篇SCI 论文等同于几篇EI 或核心论文; 普通刊物论文基本不被作为加分项。评价机构每年都会发布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发表SCI 论文总数的排行,并以此作为评判高校或科研机构科研实力的依据。
在这种“指标量化”“以刊评文”考评机制的驱动之下,唯SCI 情结肆虐,大量优秀科研成果首选国外SCI 期刊发表。而国内读者如需了解这些成果,除了要花时间克服语言障碍,还需要向国外第三方支付费用; 更可悲的是,很多人没有途径获取这些资源。科研无国界,但这种科研成果首先国际化,不利于国内传播和获取的做法不可取。
同时,与论文质量认定息息相关的期刊评价,也正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期刊评价的原始功能是为图书情报部门的期刊采购、优化馆藏和信息服务提供参考,近年逐渐成为科学评价、科研管理的参考工具,并且越演越烈。各评价机构的影响越来越大,一年一度或几年一度的引证报告或数据分析,都会产生极大的轰动效应,引起期刊和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人们对于期刊级别或排名的重视远远超过了期刊的学术内容本身,期刊编辑在宣传期刊或约稿过程中,被反问的第一个问题经常是: 你们是哪个级别的刊物? 是核心期刊吗? 影响因子作为期刊评价中的核心量化指标,也成为期刊人和科研人竞相追逐的目标。这一现象正在影响学术生态环境,并恶化了科技期刊的生存环境,对技术类刊物和非核心类期刊极不公平。
面对SCI 的冲击,中国科技期刊在优秀稿源竞争方面,毫无招架之力; 受语种限制,中文期刊的国际化之路难上加难; 期刊评价紧箍咒也一样套在所有办刊人的头上; 各种不利环境之下,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不容乐观。
学术评价机制带来的科技期刊问题
各行业期刊结构不合理
从论文的持续影响力以及再传播的角度考虑,学术性强的论文较工程应用类论文传播面广、影响力大。不难理解,科研工作者是科技论文的持续产出者,一方面,其科研成果具有前瞻性和导向性,同时研究有深度,因此,容易被关注; 另一方面,其科研成果具有连续性,下一篇成果大多会以前面成果为基础; 此外,科研工作者或者高校师生大多都依托于所在的科研团队,有利于科研成果的传播。为了提高论文引用率,科技期刊越来越关注学术性强的论文,而“影响力小”的工程应用类论文发表难度越来越大; 为冲核心,被收录,很多定位为工程应用的技术类刊物都在向学术性刊物转变; 同时,各期刊为方便报导热点领域高被引论文,摒弃刊物自身专业特点,不断扩大刊载领域。以上做法导致各行业科技期刊中,学术性期刊与工程应用类技术期刊、专业类期刊与综合类期刊比例不均衡、结构不合理。中国电力行业科技期刊中共有30 种中文核心期刊,据笔者统计,其中学术性期刊占比96%,只有1 本刊物定位为技术类期刊,发表大量工程技术论文,其余29 种均为学术性期刊; 综合类期刊21 种,占比70%。
失去专业特色,刊载内容同质化
为提高论文引用频次,科技期刊对于高被引领域专家及相关研究成果高度重视,争相约稿、组织专题等,其结果是行业内科技期刊,不再顾及刊物名称及期刊专业特色,选题相互重复,刊载内容日趋同质化。以电力行业为例,目前的30 种中文核心期刊中,涉及电网、高压、电机、电力电子等领域的综合刊物有21 种,而这21 种期刊按照刊名区分,有10 种应该是专业期刊、只报导上述1 个领域的成果。科技期刊作为展示科研成果的平台,其在学术生产中的引领和导向作用不可小视。科技期刊对于高被引的盲目追求,势必加剧科研领域热点方向与冷门方向的分化,不利于科技创新的均衡发展。
期刊发展不均衡、两极分化严重
为使“论文价值”最大化,科研工作者投稿时会根据级别选择期刊,首选“高级别”期刊,如果被拒绝再依次尝试下一级别期刊,这一做法导致国内期刊发展极度不均衡,优秀核心期刊和普通非核心期刊两极分化严重; 优秀期刊稿源过剩,普通期刊稿源不足。
编辑部一般要2 ~ 3 个月给出作者论文录用与否的明确答复,如果一篇论文按照期刊级别,经历1 ~ 2次的重复投稿,那么该论文至少需要半年才能被确定录用,这种做法不利于科技成果的快速传播。另一方面,受限于期刊容量,“高级别”期刊稿件积压严重,考虑稿件处理的时效性和出版周期,编辑部必然降低稿件录用率,也导致很多优秀论文不能被及时刊出; 相反,普通期刊的论文,即使质量一般,也得以率先发表。
唯SCI 及影响因子的学术评价机制约束之下,科技期刊作为传播科技成果平台的最本质的功能正在被忽略,期刊发展两极分化严重,为迎合指标考核,期刊建设背后的暗箱操作万象丛生。
由期刊评价向论文评价转变
期刊评价结果反映的是期刊的整体水平,但期刊水平并不能代表单篇论文的水平,不是所有论文都对期刊影响因子做出贡献,很多知名期刊也存在大量零引用论文,即便是《Science》《Nature》这样的世界顶级期刊,也难免刊载不被引用的论文; 而非核心期刊也存在高被引论文。根据情报学上的二八法则: 优秀期刊刊登了80%的高质量稿件,而另外20%则质量平平。
科技期刊的评审机制难以保证每篇论文的评审都客观公正,优秀期刊也不例外,评审具有主观性,不同专家对稿件的把握程度不同; 受专业限制,很多评审专家不是小同行,专业知识不足以完全把握论文内容; 鉴于科研教学等工作任务繁重,很多专家无暇审稿,屡屡出现博士研究生代审的现象。“以刊评文”的做法武断、片面,完全不可取。
2017 年,《Nature》杂志签署了《旧金山宣言》,建议科研资助机构、研究机构等有关各方,在资助、任命和晋升的考量中,停止使用基于期刊的指标,如期刊影响因子,评估要基于研究本身的价值而不是发表该研究的期刊。
随着信息计量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图书馆的兴盛,单篇论文评价指标逐渐丰富,构建单篇论文评价体系的条件已经具备。学术评价机构应完善和建立单篇论文的考核办法和评价体系,以突出论文本身的价值和影响,充分发挥评价机构的社会导向作用,为学术评价由“期刊评价”向“论文评价”转变提供基础和依据,并将单篇论文的评价指标引入到期刊评价的年度引证报告中。
一方面引入单篇论文评价机制,另一方面,应鼓励设置论文奖项,引导社会重视论文本身的学术价值。近年来,国内各评价机构、社会团体等组织陆续开展了论文评奖活动。中国科协自2016 年起组织开展中国科技期刊年度优秀论文遴选推介活动; 2012 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启动了F5000 项目评选,F5000 论文代表中国精品期刊上发表的最高端的学术研究成果; 2007 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了“第一届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力优秀国内学术论文”; 社会团体如中国电机工程学会自2018 年起组织开展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期刊优秀论文; 各期刊编辑部也在组织年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遗憾的是,这些奖项并没有引起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重视,没能被作为重大荣誉列入到科研管理考核体系。除了健全评奖体系,实现论文评奖活动多样化、常态化、模式化,呼吁权威机构参与到论文奖项设置活动中来,扩大宣传和影响。
重视非核心科技期刊的发展
截至2017 年底,我国科技期刊5 052 种,中文核心期刊只收录其中的17%,非核心期刊占据了科技期刊的主体。目前,占据科技期刊大半壁江山的非核心期刊,存在稿源不充足,优质稿源匮乏,学术影响力小,发展被边缘化等问题。
推动科技创新,传播科技成果,不能只依靠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的建设同样重要。非核心期刊的发展与建设是制约科技期刊整体水平的关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期刊服务于不同需求的群体,非核心期刊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应该重视非核心期刊的发展,为其谋求更加公平、客观的发展环境。
非核心期刊也不乏部分优质稿件,即使是少数,全部非核心期刊的优质稿件累计起来,也将是庞大的优质论文集群,这部分科研成果不容忽视。一些坚持“专业特色”办刊思路的科技期刊,以期刊学术质量为生命,不以追逐评价指标为目的,因为专业性强,受众面小,在期刊评价中不占优势,不是核心期刊,但却在行业内口碑好、有影响力,这类期刊应予以关注。一些技术性期刊为行业的基层技术人员提供了交流平台,基层技术人员也有技术交流的需求,关于技术经验的总结同样对同行有借鉴和指导作用,而这类成果因为学术性弱,只能刊发在技术性期刊,因此不在核心之列的技术性期刊有其存在的特殊性。
结束语
学术评价机制导向下的科技期刊,尤其是非核心期刊的生存和发展不容乐观,如何摆脱学术评价机制的制约,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话语权,并为科技期刊的发展营造公平的外部环境,将是一个长久的命题,任重道远。
本文发表于《编辑学报》2019-12 31( Sup.2)
转载自:“学术世界”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