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一步推动期刊业创新,加快期刊数字化转型,推动传统期刊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期刊业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第九届中国期刊创新年会的主题,所以,我想就期刊数字化转型和融合发展问题介绍一些情况,谈一点认识。
一、我国期刊业发展态势良好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我国期刊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品种不断丰富,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形成了学科门类齐全,结构比较合理的期刊体系。从规模、数量、门类上来说,我国已经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期刊大国。
1. 产业规模逐年增长,总体实力不断上升
近年来,我国期刊出版能力和经营实力不断提升,许多重要指标数据持续增长。据统计,2013年全国共出版9877种期刊,期刊总印数32.7亿册,比2012年下降2.3%;期刊出版实现营业收入222.0亿元,比2012年增长0.5%;利润总额28.6亿元,比2012年增长13.1%。虽然2013年期刊出版的总印数有所下降,然而营业收入和利润仍呈现上升趋势。另据2014统计快报显示,2014年期刊总印数虽呈下降趋势,而期刊营业收入、利润总额仍然有所增加。可见,期刊出版在新媒体环境下仍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 期刊质量稳步提升,名刊品牌日益彰显
近年来,总局紧紧抓住质量管理这个核心,强化出版管理各项环节,开展出版物质量专项年活动,进一步推动出版业从以数量规模增长为主向以质量效益提高为主转变,大力加强对精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在报刊方面开展了报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开展了学术期刊认定工作并公布了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名单,开展了2014年少儿类报刊专项质检工作等,期刊舆论引导力、内容传播力、品牌影响力、市场竞争力稳步提升。以“百强社科期刊”和“百强科技期刊”为代表,形成了一批品牌报刊。学术期刊方面,《细胞研究》《科学通报》《纳米研究》等一批科技期刊排名跨入国际同类期刊前1/4行列。大众类期刊方面,《读者》《知音》等老牌期刊发行量长盛不衰;《瞭望》《时尚》等期刊获选“亚洲品牌500强”“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品牌价值不断提升;《中国新闻周刊》《中国国家地理》等刊物创办多个海外版,精品内容以多种语言向世界传播,品牌形象走出国门。
3. 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先行先试成绩突出
2014年,总局通过推进政府主管部门转变职能,推进经营性国有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等“三个转换”,抓好创新完善新闻出版管理体制,做强做大新闻出版市场主体,建立健全多层次新闻出版产品和要素市场,积极推进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标准化、均等化,提高新闻出版开放水平等“五项工作”,出台《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措施,使新闻出版体制改革逐步走向深入。当前,大众类、行业类期刊方面,《读者》《知音》《四川党建》及卓众出版有限公司等积极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造,整合出版、人力资源、搭建融资引资平台,形成了跨行业跨领域跨媒体经营的现代媒体集团。学术期刊方面,中科院、社科院、中华医学会等为代表的期刊集群将企业化经营与集约化发展相结合,学术影响和经营业绩都取得佳绩。
二、期刊数字化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近年来,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势头依然强劲,产业规模继续扩大,2013年整体收入达到2540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31.25%,占全行业营业收入达13.9%,对出版业的贡献率不断提升。另据2014年统计快报初步统计,2014年数字出版实现营业收入较2013年增长24.7%,在全行业中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面对数字出版浪潮汹涌而来的势头,期刊业勇于弄潮,成绩显著。
1. 期刊数字化转型方兴未艾,产业基础不断夯实
目前,全国已有95%的期刊通过各种途径开展了数字网络出版业务,以大众生活类期刊的网络阅读、手机杂志、App应用和学术期刊的全文数据库、开放获取(OA)、优先出版为代表的全媒体生产传播形态逐渐形成,数字转型已经成为全行业发展战略。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已有近3000家大众类期刊建立了一级独立域名网站,约占我国期刊数的30%。此外,众多期刊推出了手机杂志、iPad杂志、网络资料库、移动客户端等产品,并开展了微博、微信营销和电子商务活动。期刊数字产品在受众数量、关注热度、经营收入方面都取得了较好业绩。
学术期刊在借助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数字平台的同时,积极探索独立自主的数字化转型之路。《中国激光》杂志、中国农学会等建立了专业学科网站和搜索平台,以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受到行业专家的欢迎,并在世界同类网站排名中占据前列位置。中科院建立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旗下《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期刊采取了优先数字出版的模式,发表速度、下载率、被引用率大大提高。
2. 一些期刊数字化转型后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中国国家地理》《新周刊》《创业家》等期刊抓住了社交媒体、电子刊、活动延展等行业大趋势,创新了产品形态,并寻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城市画报》等杂志则充分发挥微信、网络视频等互联网热门平台的潜力与价值,实现了纸刊向多媒体产品的成功拓展。一些期刊在数字化转型中实现了盈利。例如,2009 年,《中国新闻周刊》开始投资数百万元构建新媒体部门, 2013 年,其新媒体收入已达 700万左右,利润率达到 10%。
3. 一些期刊开始探索无纸化生存
目前,一些期刊在数字化转型中,已经超越了过去那种将新媒体作为纸刊附庸的做法,而是脱离纸刊直接创办电子杂志,如中国外文局研发、中国报道杂志社运行的数字读物《中国文摘》等就直接诞生于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上。2011年底,《中国文摘》首次诞生在苹果商店,采用中英双语,成为中国对外传播的一个全新窗口。2013年以后,《中国文摘》不仅拥有中文和英文版,又增加了日文、西文等。同时,在北京地区,《中国文摘》与歌华高清有线合作,共同打造电视杂志,丰富北京市民的文化生活。由此,《中国文摘》也走出了一份纯电子刊的单薄形态,拓展成了一个能撬动各方资源的平台。
三、期刊业融合发展、转型中面临的挑战
在充分肯定期刊业取得不俗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随着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逐步走向深入,传统期刊的数字化转型方面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前期刊出版单位要重点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从订户到用户的挑战。据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50.1%,较2012年上升了9.8个百分点,表明在新媒体影响下,人们的阅读习惯和方式正在发生转变。新媒体带来了新的阅读方式和阅读需求,主要表现在:阅读终端的多屏化,阅读内容表现形式和传播形式的多元化。用户需求呼唤市场供给,传统出版企业要推出满足新型需求的内容与产品,继续延续自身的产业发展优势,就必须以新媒体环境为立足点,改变对读者的传统定位,实现读者从订户到用户转变,强化用户意识和服务意识,对内容和服务进行重新规划。
二是从传统思维到互联网思维的挑战。当前,期刊业在推动媒体融合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观念没有转变,思维没有转换:有的满足现状,患得患失,担心打破原有格局,认为不搞融合发展也还能活;有的存在畏难情绪,对融合发展缺乏信心,不愿试不愿闯;还有的存在惯性思维,用办传统媒体的方法来对待融合发展,拿出的方案、提出的措施往往不对路。对此,我们要解放思想,破除陈旧观念的束缚,实现从传统思维到用互联网思维的转变,以适应融合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三是从线下到线上的挑战。当前,传统期刊出版单位的竞争对手已经从线下转到了线上,转到了互联网、手机、自媒体等新媒体企业。一方面,传统期刊出版单位的体制机制难以适应新的产业竞争环境。从产业体量和规模上来说,期刊出版企业,包括目前一些上市的出版传媒集团与互联网企业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另一方面,传统期刊从业人员和互联网公司从业人员相比,对数字技术的运用也存在巨大差距。因此,如何运用灵活的体制机制,以应对新媒体产业格局下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使传统期刊人尽快掌握数字技术,以适应线上竞争,需要期刊界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
四是从国内到国际的挑战。从上个世纪末以来,国外期刊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例如,励德·爱思唯尔集团在20世纪末就开始了数字化转型。该集团在1997年发布了功能强大、包括海量数据库的信息在线平台,该平台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科技信息全文下载数据库——包括6500万篇文摘,近10个数据库和部分其他数据库,还包括800万篇可供全文下载阅读的科学论文,同时每年上线内容以15%的速度快速增长,其数字在线产品的销售额也每年都呈两位数增长。如今,该集团的数字在线产品收入已占到总收入的80%以上。国际期刊数字化竞争的现实,对我国期刊数字化转型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四、抓住机遇,积极推动期刊业的数字化转型和融合发展
当前,期刊业必须抓住国家大力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发展的有利契机,抓住机遇,趁势而上,加快推进期刊业的创新、融合和发展,加快实现期刊业的数字化转型。期刊业要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的精神,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发挥传统优势,加强内容建设。在数字时代,传统出版仍然具有优势,这个优势最重要的就是内容优势。应该说,新媒体改变的只是内容呈现方式和传播方式,却并未改变人们对优质内容的需求。现在互联网上信息虽然很多,也很快,但是很多信息不准确、不真实、缺乏加工,缺乏科学性、知识性、权威性。因此在强调技术应用的同时,仍然要将内容建设放在首要位置,不断提升内容品质,特别是要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阐释,充分反映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科技发展的研究成果,加强对内容的导向把关,确保导向正确。通过融合发展,使传统期刊业的内容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延伸和拓展至新兴媒体。
二是更新观念,强化创新。期刊业的发展在于创新。创新既包括内容的创新、发展方式的创新,也包括发展思路、思维的创新。从目前来看,期刊业的融合发展首先要立足把传统期刊继续做强做大,找好立足点;其次要创新思路,加快推动传统期刊与新兴媒体一体化发展,找好布局点;再次要推动传统期刊向网络空间拓展,找好发力点。这就需要我们强化互联网思维、多媒体思维、融合思维,强化用户意识、服务意识、开放意识、参与意识等,用全新的理念引领期刊业的创新发展。
三是借助数字技术,充分发挥期刊的影响力。未来的数字出版是一种基于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深度融合而产生的新兴业态,因此期刊业要借助数字技术,充分提升自身的影响力、传播力和竞争力。当前,要积极探索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扩大期刊在移动终端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充分挖掘信息内容潜在价值,扩宽内容来源渠道,实现市场需求的精准预测,个性化内容和服务的精准推送。
四是坚持全局化视角,跳出期刊看期刊。融合发展要求期刊业跳出传统的思维定势和业务范畴,强化产业共赢意识,开展产业深度协作。要放宽眼界,开放思维,进一步推进期刊业的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开展跨地域、跨领域、跨媒体、跨行业、跨产业合作,充分借助其他产业的资源、渠道、市场,拓展期刊业的产业边界和服务范畴。同时,在全球新闻出版业竞争加剧的环境下,还要加强与国际期刊业的深度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期刊业的融合发展。
五是抓好期刊数字化和平台建设,推动期刊转型升级。2015年总局在推进报刊融合发展方面将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积极推动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建设,打造标准统一、构架权威的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共同平台;二是研究制定学术期刊出版综合评估体系,对学术期刊出版质量、学术水平进行评估;三是推进“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研究制定科技学术期刊发展政策和扶持措施;四是组建报刊融合发展专家库,为融合发展政策规划咨询、项目技术辅导、商业模式研究等提供智力支持;五是组建融合发展优秀案例库,进一步支持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期刊数字转型项目。
六是立足自身努力,争取政策支持。近年来,总局不断出台政策措施,大力推动数字出版的发展,去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又联合制定了《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期刊出版单位在数字化发展中,既要立足自身努力,也要学会利用好政策,积极申报新闻出版改革与发展项目库,用好用足中央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以加快期刊业的数字化转型。
七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助力期刊数字化转型。多年来困扰期刊数字化一个瓶颈问题是人才问题,许多单位都缺少那种既懂出版知识又懂数字化技术的人才。为推动数字出版人才建设,近年来,总局和一些地方做了很多努力。例如,在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中,数字出版相关知识的分值比重已经增加到15%。又如,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积极组织推动“北京市数字编辑职称考试”工作,在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工作方面先行一步。未来,总局将采取更多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力度,以保证新闻出版业数字化发展的需要。
(作者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这是他在第九届中国期刊创新年会上的讲话)
来源:中国出版网
原文链接:http://www.chuban.cc/jt/hw/cbfxyj/gzgg/201502/t20150225_164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