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软科学项目(BR2016025)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知识产权
与战略新兴产业匹配关系研究
吴 洁
江苏科技大学
江苏省专利信息中心
江苏省知识产权局
国家专利导航试点工程(江苏)研究基地
2016年12月
项目完成人
吴洁 江苏科技大学
杨玉明 江苏省专利信息服务中心
牛勇 江苏省知识产权局
王亚利 江苏省专利信息服务中心
徐祖润 江苏科技大学
龚跃鹏 江苏省专利信息服务中心
陆介平 国家专利导航试点工程(江苏)研究基地
张巍 江苏省知识产权局
车晓静 江苏科技大学
张俊婷 江苏科技大学
陈璐 江苏科技大学
张裕稳 江苏科技大学
周潇 江苏科技大学
姚潇 江苏科技大学
胡俊 江苏科技大学
目 录
第三章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知识产权资源与战略新兴产业匹配度分析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问题产生的背景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时,要求用好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机遇和条件,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切实把创新抓出成效。2015年9月科技部印发了《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明确提出“到2017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要科技指标达到世界创新型国家和地区先进水平。到 2020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建成一批一流创新型园区,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要涌现一批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所在5市是长江经济带龙头、长三角核心城市,均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2014年研发投入占GDP比例达2.7%,接近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苏南地区目前拥有高等院校107所、科研机构330多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55个、国家“2011 协同创新中心”5个,科技人员总数达 810万人,在校大学生超过 130万人,高端创新资源大量集聚。
要尽快实现“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必须科学配置创新资源,引导创新资源在区域和产业集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转变区域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建立知识产权与产业的良性匹配关系,提高知识产权资源与创新资源、产业状况、经济资源的匹配度,强化知识产权价值链的创造、运用、转化等各环节的空间整合,实现支撑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创新发展目标。
1.1.2 项目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从苏南5市的行政区域层面分析知识产权资源布局现状,分析苏南5市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知识产权资源与创新资源、产业发展的配置现状,引导创新资源在区域和产业集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转变区域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知识产权资源与创新资源、产业状况、经济资源的匹配度,强化知识产权价值链的创造、运用、转化等各环节的空间整合,实现支撑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和创新发展的目标。在坚持实施区域知识产权战略工程基础上,全局性、引领性地谋划好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知识产权资源,引导形成知识产权功能定位清晰,教育、科技和产业协同发展,创造活跃、运用高效、保护适当、管理科学的区域知识产权发展格局,服务支撑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提高政府知识产权宏观管理能力和服务支撑作用,指导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参与全球竞争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意义重大。
1.2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主要研究内容
(1)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知识产权资源现状分析与评价
全面了解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及5市知识产权资源和产业现状,识别其专利密集产业。开展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及5市现有知识产权资源综合分析评价。
(2)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知识产权资源与产业匹配度分析
构建资源与产业匹配度模型,通过聚类分析、耦合协调性分析等方法,研究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及5市知识产权资源与创新资源及产业的耦合协调程度及匹配关系。
(3)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知识产权资源与产业配置建议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找出影响各资源间匹配关系的优势和劣势因素,提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知识产权资源、创新资源与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建议。
1.2.3 采用的研究方法
(1)文献法:采取文献法从多视角对知识产权资源助推产业发展的理论进行分析、历史归纳以及档案分析,为本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文献依据。
(2)耦合协调性分析法:研究知识产权资源与创新资源、产业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耦合协调过程,采用耦合协调性分析法来判断知识产权资源与创新资源、产业之间的匹配度。
(3)灰色关联分析法:针对地区创新资源、产业状况与知识产权资源之间因素的灰色关联关系,计算资源之间的相关性,找出影响各资源间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因素。
(4)实证研究法:研究得到的知识产权资源的产业匹配度、创新匹配度模型,进行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苏南5市实证验证。
1.3 主要创新点和应用前景
1.3.1 主要创新点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归纳总结法、演绎法、耦合协调性分析法、投影寻踪法,研究区域知识产权资源与创新、产业、教育等资源相关关系,运用耦合协调度分析,构建知识产权资源与相关创新资源、产业的匹配度模型,进行匹配度变化的敏感性分析,运用协同学理论,探讨知识产权创造潜力、创造能力、运用能力与运用需求之间以及资源与产业之间的动态协同关系。
1.3.2 预期应用情况
本课题研究成果着重用于各级政府管理部门:
(1)全面调查和分析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知识产权分布现状,识别主要知识产权密集产业,分析产业和知识产权资源与创新资源的耦合关系。
(2)根据知识产权资源属性,探索建立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资源配置体制和机制,引导创新资源在区域和产业集聚。
(3)探索知识产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方式,提高政府知识产权宏观管理能力,形成知识产权促进经济发展的服务支撑。
(4)通过相关实证研究,总结经验,可给其他政府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带来示范效应。
1.4 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知识产权进行评价,目前在国际上最有影响的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的《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世界经济论坛的(WEF)《全球竞争力报告》等综合评价中的知识产权统计指标,以及欧洲、美国等科技创新评价中的知识产权统计指标和日本等的专门知识产权评价指标。
多数研究针对不同国家间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进行评价;评价指标由单一指标逐步发展为多元的指标体系,并仍在进一步完善中,不存在统一的统计指标体系;多数研究中指标的取值和赋权,依赖于专家评价和个人经验判断,有较多主观成分;相关性和回归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正在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知识产权的统计评价研究中。
知识产权与产业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专利导航产业的角度开展研究,黄佩芬研究了广东省专利导航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发展思路,王宇航、陆介平等针对地方产业实际探讨了开展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工作的问题和思路、实现路径,李琪探讨了专利导航产业的方法。知识产权与产业匹配关系的研究,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需要深入开展。而苏南5市不断开拓知识产权运用的新途径和新举措,并探索了推进企业、高校、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等建立专利运用导航产业高端发展的新模式,因此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实践基础。
第二章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知识产权资源现状与评价
2.1 2015年全省13市专利创造分析
2015年全省13市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如表2-1所示。
表2-1 2014-2016年江苏省专利申请量按地区统计表
单位:件
省辖市 | 专利申请 | 发明申请 | 专利授权 | 发明授权 |
南京市 | 55944 | 27701 | 28104 | 8244 |
无锡市 | 56964 | 24197 | 34776 | 5480 |
徐州市 | 12481 | 3821 | 8599 | 1304 |
常州市 | 38559 | 13211 | 21585 | 2664 |
苏州市 | 98704 | 43241 | 62263 | 10488 |
南通市 | 34770 | 8741 | 25970 | 2217 |
连云港市 | 6470 | 1240 | 5144 | 436 |
淮安市 | 15941 | 4406 | 9365 | 335 |
盐城市 | 22353 | 3686 | 7840 | 463 |
扬州市 | 24814 | 5771 | 13948 | 754 |
镇江市 | 24903 | 9916 | 14140 | 2799 |
泰州市 | 26878 | 7361 | 13383 | 635 |
宿迁市 | 9507 | 1301 | 5151 | 194 |
2.1.1 专利创造分布情况分析
图2-1专利申请量分布图 图2-2 发明专利申请量分布图
图2-3 专利授权量分布图 图2-4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布图
表2-2 2015年各地区专利创造数量分布表
高产量区 | 次高产量区 | 中等产量区 | 低产量区 | |
专利申请量 | 南京、无锡、 苏州 | 泰州、南通、 镇江、常州 | 淮安、盐城、 扬州 | 宿迁、连云港、徐州 |
发明专利申请量 | 南京、无锡、 苏州 | 泰州、南通、 镇江、常州 | 徐州、淮安、 扬州 | 宿迁、连云港、盐城 |
专利授权量 | 南京、无锡、 苏州 | 扬州、南通、 镇江、常州 | 徐州、淮安、 泰州 | 宿迁、连云港、盐城 |
发明专利授权量 | 南京、无锡、 苏州 | 徐州、南通、 镇江、常州 | 扬州、盐城、 泰州 | 宿迁、连云港、淮安 |
通过上述图表分析发现,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专利创造数量,南京、无锡和苏州均处于高产量区域,而宿迁和连云港均处于低产量区域,南通、镇江和常州地区均处于较高产量区域。各类型专利创造数量处于中等产量的地区变动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地区:
(1)扬州的专利申请量处于中等产量水平,但其专利授权量却处于较高产量水平,说明扬州的专利授权率高,申请的专利质量相对较高;
(2)泰州的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申请量都处于较高产量水平,但它的专利授权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却均处于中等产量水平,说明泰州地区专利授权率不高,专利质量有待提升;
(3)徐州的专利申请量处于低产量水平,而专利授权量处于中等产量水平;发明专利申请量处于中等产量水平,但发明专利授权量处于较高的产量水平,说明徐州整体的专利质量较高,专利授权率高。
2.1.2 全局空间关联分析
全局空间关联图可以从整体上描述地区专利创造数量与其周围地区专利创造数量的空间依赖性。全局空间关联图显示2015年专利创造数量具有显著的空间关联特征,该散点图分为四个象限,每个象限对应不同的空间关联模式(自身专利创造—邻近地区专利创造):高—高、低—低为正相关;低—高和高—低为负相关。
2.1.3 专利创造的核心区域聚集分布情况
核心区域聚集分布图很好地展现了各地区专利创造数量的聚集情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1)各地区专利创造数量呈现明显的三种聚集模式:以淮安为核心的苏北低—低聚集分布,以泰州为核心的苏中低—高或高—低的离散分布,以及以无锡为核心的苏南高—高聚集分布;
(2)苏中地区是苏南和苏北地区专利创造的中间过渡地带:扬州、盐城等地区呈现不显著的聚集分布,这些地区位于江苏省专利申请量低—低和高—高聚集模式的中间地带。专利申请量具有高产出的苏州、无锡等地区,其周围的常州、镇江等地区专利申请均高于扬州、盐城、淮安等不相邻区域,表明高—高聚集地区的专利创造的溢出效应还主要局限在周边区域,而这些中间过渡区域还没有成为吸纳高—高聚集地区的创新溢出效应和辐射带动低—低聚集地区发展的创新扩散区域。
2.2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专利密集型产业
2.2.1 江苏省专利密集型产业
根据产业经济学对产业要素密集性的界定,在相同产业规模下投入专利数相对较多的产业,即专利密集度较高的产业可被视作专利密集型产业。美国商务部发布的《知识产权和美国经济:聚焦产业》将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描述为“这些产业产生并使用大量知识产权,并在生产中特别依赖知识产权的密集性投入”。
鉴于此,讨论产业的专利密集度要涉及投入和产出规模两个层面:即单位投入和单位产出中专利占比。判别指标如公式(1):
(1)
式中: 为第i个产业的专利密集度;为第i个产业投入的专利数量;为第i个产业的产业规模(投人与产出规模)。若第i个产业的专利密集度大于全产业专利密集度,则该产业为专利密集型产业。
参照美国专利商标局专利密集型产业统计方法:产业专利密集度和发明专利授权数量规模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
2.2.2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专利密集型产业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等五市的9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京市2个高新园、无锡宜兴环科园和苏州工业园区。
(1)南京高新区
南京高新区成立于1988年,1991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是国家首批、江苏首家、南京唯一的国家高新区,初步形成了软件及电子信息、北斗卫星导航应用、生物医药等主导、特色产业集群。园区现有注册企业2375家,70%以上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自主品牌。
软件及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智能电网、通信导航信息安全、电力自动化及智能交通、移动互联网服务、电子商务、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等产业,其中环保、社会公共服务及其他专用设备制造为江苏省专利密集型产业。
生物医药产业致力于发展节能环保、生物技术、医药研发、医疗器械、服务外包等生命科学领域产业,其中生物医药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产业为江苏省专利密集型产业。
卫星导航应用产业以终端设备制造为主,重点引入芯片及元器件制造、精密定位终端、卫星通讯设备、导航设备终端生产等产业,其中电子和电工机械专用设备制造、专用仪器仪表制造、广播电视设备制造、电子元件制造为江苏省专利密集型产业。
(2)南京江宁高新园
南京江宁高新园位于南京市江宁区,创建于1994年,1997年被国家科委批准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形成了以高端装备智造、生命科学、现代服务等三大产业为基础发展方向的产业格局。目前为止,来自英美德日韩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内外资企业400多家入驻,其中世界500强企业达24家,投资总额达40多亿美元。
在高端制造业,高新园以高精齿轮、轨道交通、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为主导,建成包括传动系统、发电机、控制系统及叶片材料等关键部件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其中电子和电工机械专用设备制造、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电机制造、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电子元件制造为江苏省专利密集型产业。
生命科学产业瞄准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CRO以及健康服务等产业方向,其中生物药品制造产业、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产业、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产业为江苏省专利密集型产业。
(3)南京新港高新园
南京新港高新技术产业园于1992年启动建设,1997年经国家科委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2014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园现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8家,上市企业16家,高新技术产品295个,引进落户项目2000多个,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和转型创新发展。
新港高新园形成光电信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科技服务几大产业高度集聚,移动互联、电子商务、软件、信息服务等一批新兴产业正蓬勃发展的良好格局。其中,生物药品制造产业、合成材料制造产业、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产业、电子元件制造产业、通用仪器仪表制造产业为江苏省专利密集型产业。
(4)无锡高新区
无锡高新区成立于1992年。1995年在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无锡新加坡工业园的基础上成立无锡高新区。形成了以全区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高端装备制造业为支柱,微电子、物联网、新能源、生物医药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抓手,以航空产业(临空物流)、软件与服务外包等区域特色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高端装备制造业涉及整机装备、汽车零部件、节能环保设备、工程机械、机电设备等领域,其中电子和电工机械专用设备制造,环保、社会公共服务及其他专用设备制造,采矿、冶金、建筑专用设备制造,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电机制造,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为江苏省专利密集型产业。
光伏新能源产业技术水平全国第一,致力于引进金属材料、光电子材料和非金属复合材料、太阳能光伏的研发和生产企业,其中有色金属合金制造,合成材料制造,电线、电缆、光缆及电工器材制造,电子元件制造为江苏省专利密集型产业。
生命科技产业主要以生命传感器、创新生物医药制剂、医疗器械(含诊断试剂)、生物治疗与健康服务产业为主导,其中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为江苏省专利密集型产业。
已经形成了以集成电路设计业、制造业、封装测试业以及支撑业为主的产业集聚格局,其中电子器件制造、电子元件制造产业为江苏省专利密集型产业。
(5)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
宜兴环科园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是我国唯一以发展环保产业为特色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围绕环保主题,着力瞄准产业“水、气、声、固、仪”五大领域,先后吸引了美日德等20多个国家和哈工大、南大、清华等80多所大学院校形成紧密型产学研合作,一个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工程施工、运营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初具雏形。
宜兴环科园着力做优做强环保主导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环保、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四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园区主要以污水资源化、高效脱氮除磷技术、湖泊水污染防治基础性技术研究、生物肥料产业为代表,其中环保、社会公共服务及其他专用设备制造为江苏省专利密集型产业。
(6)江阴高新区
江阴国家高新区前身为江阴经济开发区,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初步确立了以金属新材料及高端制品、融合通信装备及材料、高端智能装备、现代中药及生物新药四大先进制造业以及总部经济、文化创意、软件和服务外包、现代物流、城市经济五大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现代产业发展新格局。已引进了世界500强企业11家;培育了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企业12家,其中超百亿元企业5家。
江阴高新区在新材料、精密机械、电子信息等产业领域拥有一大批综合实力领先的龙头企业,拥有全球最大的钢帘线生产企业、全球最大的光伏太阳能硅切片超硬复合耐磨切割丝研发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单体特钢生产企业、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主板电路板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麦芽加工基地、全国最大的特钢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钢丝绳和大桥缆索生产企业、全国最大的半导体封装测试企业,其中电子元件制造、电子器件制造、金属加工机械制造、环保、社会公共服务及其他专用设备制造为江苏省专利密集型产业。
(7)常州高新区
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最早成立的全国52个国家级高新区之一。2002年,在高新区基础上设立了常州市新北区,形成了“一城(高新区)三带(滨江产业带、通江路产业带、黄河路产业带)多园(出口加工区、新北工业园、环保产业园、机电工业园等)”的产业布局形态,形成了装备制造、化工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和创意、光伏、生物医药等三大新兴产业。
常州高新区围绕装备制造、化工新材料两大支柱产业和光伏、创意、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着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通用航空、生命健康、化工新材料、农机和工程机械、光伏产业,其中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专用化学产品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生物药品制造、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产业为江苏省专利密集型产业。
(8)武进高新区
武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6年由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2012年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园区重点发展以机器人为引领的智能装备产业,以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为标志的绿色低碳产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特征的电子信息产业,以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游艇为重点的新型交通产业,以检验检测为主题的现代服务业,已成功引进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多家企业,拥有世界500强投资的项目19个、上市企业12家。
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做大做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智能工程机械产品群、智能轨道交通装备产品群、智能纺织机械产品群、数控设备及基础装备产品群、新型农业装备产品群等)、风力发电装备、车辆及配件等产业优势产品群,其中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铁路运输设备制造,电子和电工机械专用设备制造,纺织、服装和皮革加工专用设备制造为江苏省专利密集型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半导体照明、现代家电及数字终端、新型电子元器件三大优势产品群,其中家用电力器具制造产业、电子元件制造产业为江苏省专利密集型产业。
新能源及环保产业重点推进节能环保,大力引进太阳能、洁净煤技术和“智能电网”等清洁能源,重点发展光伏产业和新型环保产业,其中环保、社会公共服务及其他专用设备制造产业,电线、电缆、光缆及电工器材制造产业为江苏省专利密集型产业。
(9)苏州高新区
苏州高新区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7年被确定为首批向APEC成员开放的亚太科技工业园,2004年4月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同意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007年高新区成为首批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园区。
苏州高新区已形成高度发达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进一步聚焦新能源、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持续壮大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轨道交通、医疗器械、新能源、地理信息等5大千亿级新兴特色产业集群,呈现出“特色新兴产业集中发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并驾齐驱、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特点。其中,电子元件制造产业、电子器件制造产业、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产业、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产业为江苏省专利密集型产业。
(10)苏州工业园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 2014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园区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首个国家级境外投资服务示范平台获批挂牌。园区在物流通关、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和生态环保等方面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和“唯一”,较好地发挥了改革开放“试验田”功能。
苏州工业园在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重点推进电子信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纳米技术应用、云计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其中生物药品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化学药品制剂制造、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电子元件制造为江苏省专利密集型产业。
(11)昆山高新区
昆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前身是1994年国家科委批准设立的昆山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2006年经省政府批准,命名为江苏昆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10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内首家设在县级市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昆山高新区重点发展机器人及精密装备制造产业,提升机器人、小核酸及生物医药、模具等各类孵化器、加速器支撑技术攻关、应用转化能力。
昆山高新区拥有800家模具企业形成的精密机械产业集群,30家太阳能风能企业形成的可再生能源产业集群,大量液晶面板配套企业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打造了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了专用仪器仪表制造、生物药品制造、电子元件制造等一系列江苏省专利密集型产业集群。
(12)常熟高新区
常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前身为江苏省常熟东南经济开发区,于2003年5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2011年4月变更为省级高新区,2015年9月经国务院批复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基本形成了以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高端电子信息和高技术服务业为主的特色产业。
常数高新区加速推进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发展,全面形成了以汽车研发企业为龙头,重点零部件企业的主体,以仓储、物流为纽带,集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研发、生产、物流、贸易等一体化的较为完整的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集群,其中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为江苏省专利密集型产业。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了装备制造业从低端到高端的飞跃,产品涉及工程机械、精密机械、自动化控制等诸多领域,其中环保、社会公共服务及其他专用设备制造产业为江苏省专利密集型产业。
全区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已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园为主体的高端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带,重点发展高性能集成电路,加快下一代通信网络相关设备和智慧应用的研发及产业化,促进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的培育和示范应用,其中电子器件制造、电子元件制造为江苏省专利密集型产业。
(13)镇江高新区
江苏省镇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功升级为国家高新区,进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板块,已成为国家级船舶与海工配套产业基地、省级高端装备制造基地、省级钢铁物流基地,建成了国家火炬计划镇江特种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特色产业基地、省级船舶配套科技创业园等产业发展载体。
镇江高新区是中国重要的船舶及海工关键配套产业基地,在多用途全回转拖船、海洋工程船及特殊功能船舶领域形成较强的技术研发及生产制造实力,拥有中低速柴油机、螺旋桨、柴油发电机组、船舶控制系统等一批优势配套产品,其中金属加工机械制造产业、有色金属合金制造产业、电机制造产业为江苏省专利密集型产业。
第四章 对策和建议
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充分体现了中央对苏南发展的殷切期望,对破解苏南发展瓶颈、促进江苏经济转型升级、探索实现区域现代化的路径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苏南地区的发展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概括为整合和利用资源的能力,而不在于拥有的资源多少。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靠拼资源,拼优惠政策,间断性的快速发展是可能的,但在今后越来越激烈充分的市场竞争下,靠拼资源一定无法取胜。而创新能力与产业转型发展的需要是不是匹配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如何充分发挥苏南地区科教人才优势和开发开放优势,把以专利技术为核心的知识产权创新能力与苏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相匹配,避免知识产权资源浪费,这对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4.1 实施知识产权强区工程
4.1.1 推动专利质量提升
目前各园区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较大,13个园区2015年度规上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比最少的宜兴环园为1.96件,最高苏州工业园达20.87件;但发明专利授权量很少能达到申请量的一半,一定程度上说明园区企业专利质量状况不太理想,创新实力不足。事实上,专利质量是实施专利交易转化的重要基础,必须置于优先位置抓紧抓好。专利质量提升可以从政策导向、审查授权、专利代理、严格保护、加强运用等多个环节着手,努力推动创新主体创造更多技术含量高、市场效益好的高质量专利,为专利的交易转化奠定基础。因此,各园区应该按照“高水平创造、高质量申请”的要求,进一步做好专利各个环节的质量保障和提升工作。
4.1.2 促进专利转化运用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有4个园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为0,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园区企业不能充分运用自己所有的知识产权来为企业创造价值,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尚显不足。从市场的角度看,技术的转化应用比技术开发本身更为重要。美国的IBM公司、因特尔公司等都是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成功推广其新技术、新产品,在市场上取得巨大成功。建议园区有关部门积极开展企业知识产权运用模式创新成果审定和推广活动,总结和反映企业在新技术、新产品转化推广方面的成就,鼓励企业在知识产权运用模式方面积极创新,充分调动其实施专利交易转化的积极性、主动性。此外,还要加快园区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建设。
2015年有4个园区正版正货承诺企业数为0,3个园区知识产权假冒侵权案件受理和结案为0 。事实上,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提供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对纠正严重侵权假冒行为对创新市场的扭曲,恢复市场机制对创新主体的激励作用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园区内部要加大知识产权的行政执法力度,尊重知识产权价值,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同时,园区应该与其它区域、省份紧密联系,实现跨区域、跨省份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提高行政执法效率,进一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苏州工业园和苏州高新区非常重视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专利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2015年度规上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比也位居前列。因此强化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建设有利于提升园区知识产权绩效。
一是建立以知识产权品牌机构为龙头,各类优秀服务机构为支撑的服务示范体系。引导知识产权服务业资源合理布局,加快推进知识产权服务集聚区建设,汇聚更多品牌机构。鼓励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进驻产业园区、产业基地,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知识产权服务产业园区。二是继续为园区内各服务机构进驻园区提供政策保障,落实配套措施和优惠条件,保障民营服务机构在园区内合法、有序经营。三是大力推广知识产权服务托管,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组织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进园区,面对面解决园区企业知识产权问题。四是加强园区里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在传统高端业态以及新兴业态的资金支持力度,建立研发设计、市场需求调查、竞争对手分析、战略布局、专利申请、专利组合与运用、知识产权管理等全流程、全方位服务。通过在园区内集聚效应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上游发展,整合集聚区内服务机构各自优势资源,产生规模效应。四是引导园区整合内外部资源,调适园区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的职能和工作重点(如培育企业向培育主导产业拓展,由制度建设及政策项目激励知识产权创造,向政策引导与服务供给扶持知识产权创造与产业化、品牌化、标准化运营结合转变,由行政事务型向专业化、精细化、市场社会化公共服务延伸,并加大中介服务组织的培育和规范化管理),从而优化园区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效能。
4.1.5 重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知识产权中、高级工程师人数较少,说明园区在知识产权建设上缺乏专业甚至是高层次人才,在人才队伍建设上的投入尚显不足。因此应该加强知识产权机构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和引进知识产权人才。
园区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应主动争取当地党委、政府领导的重视,使之认识到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争取核定财政供给相应编制,设置对应的科室。同时,要选派政治强、素质高、业务精、作风正的优秀干部充实园区知识产权管理队伍,核拨必要的工作经费,打造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园区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队伍。最后,把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作为紧缺人才列入园区人才开发目录,积极引进国际和国内知识产权专业管理人才,培养高端综合型服务人员,构筑园区知识产权人才高地。
4.2 优化园区资源与产业匹配
4.2.1 重视创新资源与产业匹配
根据创新资源与产业匹配度分析,苏南五市只有南京和苏州达到协调发展状态;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13个园区中,只有13%园区协调发展或勉强协调,而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功升级为国家高新区的镇江高新区的呈现的匹配状态为严重失调。由此可见,苏南地区虽然聚集了江苏省众多高校,具有江苏大部分的创新资源,但苏南五市发展不均衡,尤其是常州、镇江2市的高校资源数量与地区产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针对目前高等教育资源现状,必须要从产业服务面向出发,紧扣产业创新发展的目标优化学科设置,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主动适应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引导专业合理定位,使学科发展与产业发展相向而行、满足产业调整的新变化。各地都要依托地区特色禀赋和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以重点企业为核心,以点促链、以链结网,建立协同创新网络,争取每个市形成一到两个有特色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高校要围绕“新经济”“新范式”发展要求,与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相衔接,推进学科设置改革,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和应用型学科,在专注的领域内瞄准世界前沿、强化技术攻关,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创新动力。
4.2.2 优化知识产权与产业匹配
根据知识产权资源与产业匹配度分析,苏南五市中苏州、无锡和南京的匹配状态为协调发展类;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3个园区中,有46%园区协调发展或勉强协调,最差的镇江高新区和常熟高新区的匹配状态为中度失调发展类。由此可见,苏南地区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尤其注重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
针对现状,应该进一步优化知识产权资源与产业匹配,注重政府部门在产业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行为实施中的过程管理绩效考核,以充分发挥政府在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实施中动态管理与过程监控的职能,最终达到以政府过程管理为手段,促进产业集群由“集中—集聚—集群”三阶段的发展,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以及链群示范效应的协调发展。园区政府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应从企业向产业层面提升,加强产业发展中的知识产权导向,努力形成突破一点技术、形成一批知识产权,带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新格局。建设技术成果交易市场和产权交易服务平台,完善成果价值评估体系,促进技术成果供需对接。推进自主创新引导基金、产学研专项资金与科技融资结合,完善多元科技投入体系,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4.2.3 注重创新资源与知识产权匹配
根据创新资源与知识产权资源之间的匹配度分析,苏南五市中只有南京和苏州达到协调发展状态;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3个园区中,只有23%园区达到为协调发展状态,而宜兴环科园、镇江高新区的匹配度为严重失调状态。由此可见,高校在注重人才培养和基础研究的同时,要进一步提升专利创造能力,尤其是提高高价值的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同时要加大专利运营力度。
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拥有丰富的创新资源,专利源于技术创新,专利产出就是把技术创新的成果固化,将丰富的技术创新潜力转化成为专利优势和市场优势。专利产出能够引发更高层次的技术创新,新的技术创新行为又将产出新的专利技术,形成了高校专利技术产出与技术创新的螺旋进步耦合机理。高校专利技术中许多都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推动专利转移一方面有利于实现专利技术的产业化,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但由于高校专利普遍存在偏重理论深度,技术成熟度小,在实际应用中,专利技术的成熟性、可靠性和工业重复性很难保证。因此,政府应该支持专利服务机构帮助高校开展专利文献检索,通过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的把握,为科研人员拓宽研发思路,研发出具有更大法律价值、技术价值和市场价值的高质量专利。
4.3 开展知识产权区域布局
4.3.1 优化园区知识产权布局
各园区应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引领,以江苏省战略新兴产业、专利密集型产业为重点,在坚持实施区域知识产权战略工程基础上,全局性、引领性地谋划好区域知识产权资源的基本格局,引导形成知识产权功能定位清晰,创造活跃、运用高效、保护适当、管理科学的区域知识产权发展格局。
通过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工作,在知识产权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理清各区域的知识产权发展定位,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通过政府对知识产权发展的战略设计,根据知识产权资源与创新资源、产业状况、经济资源的匹配情况,引导知识产权创造、运用、转化等各环节的空间整合,完善法律法规和区域政策,促进创新体系与市场经济的深度融合。
4.3.2 开展知识产权导航产业
园区要以专利密集型产业为主要对象,依托优质专利服务机构,以专利数据为信息获取主体,综合运用专利信息分析和市场价值分析手段,结合经济数据以及龙头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等信息的分析和挖掘,准确把握专利在整个园区产业发展中所体现的内在规律及影响程度,深刻揭示产业竞争格局、科学凝练技术创新方向、有效防范产业发展风险、稳步提升专利运用水平。
通过建立健全专利导航引导产业发展的机制,提升产业发展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推动实现产业优势资源优化配置,自主创新能力有效提升,产业竞争优势稳步增强。引导产业升级转型,优化产业结构,逐步培育形成产业链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上中下游企业密切配合的产业集群和良性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要引导鼓励专利的协同运用,推动产业整体竞争力提升,引导优势互补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等市场主体以专利运用协同体为纽带进行深度合作,建立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新模式,推动产业提升整体竞争力。
4.3.3 实施企业知识产权微导航
专利信息分析能引导和支撑企业科学发展,以专利申请数据引进或培育产业链上相应企业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通过专利大数据分析挖掘出的企业核心专利技术方向,分析确定技术和产品创新的引进提升方向,进行专利布局、专利收储和专利预警,避免研发投入的盲目性,降低侵权风险。引导企业培育核心竞争优势,改善产业价值链地位,增强企业在国际竞争和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提升企业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建立适应中小企业需求的投融资机制,促进专利投融资、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开展。培育发展专利交易流转服务体系,促进专利的集聚和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