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业余体校发展现状与改革路径分析

发表于 2017年12月06日

 


江苏业余体校发展现状与改革路径分析

2017-09-31

 

建议人:刘  彤 江苏省体育局副局长、民盟江苏省副主任委员

         何  俊 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储志东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建议单位: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育与科学》编辑部

 

随着社会发展,以体校为基础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受到很大冲击,特别是办学质量和文化教育短板十分突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业余体校面临的问题,相继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体校发展。在这些政策利好下,业余体校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不可否认,体校的办学质量和文化教育短板仍然突出,体校发展依然步履维艰。因此,推进业余体校精品化建设对于坚持和完善新时代下中国体育举国体制,加快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推进江苏业余体校精品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世界体育强国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和日本等世界主要体育强国发展来看,业余体校依然被作为发现和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主要阵地。尽管当前业余体校在我国发展遇到了瓶颈,没有及时跟上社会发展步伐,但不能因此而否认体校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方面曾经并将继续承担的重要角色。

(二)深入贯彻党和国家关于业余体校发展的指导精神。党和国家相继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体校发展,在2010年印发《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23号文件),对大力补齐业余体校文化教育短板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此基础上,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于2011年联合印发了《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管理办法》和《中等体育运动学校管理办法》,为规范业余体校发展制定了具体细则。江苏作为我国体育大省之一,应深入贯彻党和国家的指示精神,积极推动各级各类体校转型发展。

(三)为国家业余体校“顶层设计”提供“江苏样本”。考虑到中国不同地域存在较大差距,业余体校作为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阵地,在国家“顶层设计”的背景下,通过“摸着石头过河”为“顶层设计”积累经验。近几年,江苏在体校建设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改革创新,逐步趟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业余体校发展道路。本研究以江苏为案例,以解答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地方政府谋求体校发展应从哪里突破?从而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探索体校发展的江苏路径总结经验,为我国业余体校精品化建设提供“江苏样本”。

二、江苏业余体校发展的基本现状分析

(一)江苏省业余体校地域分布。江苏13个省辖市共有体校118所(其中含2所省体校)。从116所市级和区县级体校地域分布来看,苏南地区的南京市和苏州市,苏中地区的南通市,苏北地区的盐城市、徐州市和淮安市体校数量相对较多,这也与这些城市的人口总数排位相一致。在116所体校中(不含省体校),市级体校和县区级体校占比分别为37.9%和62.1%,这说明区县体校在地方业余体校中依然是中坚力量(特别是在苏北和苏中地区)。

(二)江苏省业余体校在训运动员队伍结构。截止2016年,江苏各级体校在训运动员总人数为32771人。从项目分布来看,在训人数以田径项目最多,其次是足球、篮球、乒乓球、武术、羽毛球等项目,而体操、跳水、曲棍球、花样游泳和橄榄球等项目训练人数相对较少。从区域分布来看,苏北地区在训人数占比最大,其次是苏南地区、最后是苏中地区,这也与全省各区域体校数量分布相一致。从体校级别来看,区县体校人数为22530人,占比68.7%;市体育运动学校在训人数9404人,占比28.7%;省体校在训人数837人,占比2.6%,他们共同构成了江苏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塔基。    

(三)江苏省业余体校在职教练员队伍结构。江苏省各级体校教练员总人数为2776人。从各市教练员人数来看,盐城市和南京市体校教练员最多,而宿迁和泰州最少,这也和各市体校发展的规模相吻合。从年龄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下,占比达到61%,是当前江苏业余体校教练员群体主要年龄阶段;从学历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大专和本科,占比为90%,这表明教练员学历已基本达到大学程度;从职称分布来看,拥有高级以上职称的教练员占比为12%,中级及以下占比88%,这也说明江苏业余体校中,拥有中级及以下职称的教练员占大部分。

二、江苏省业余体校转型发展的改革路径

(一)以基地建设为抓手,精准提升业余体校发展质量。江苏长期以来十分重视体校的规范化建设,一方面,全省以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创建为平台,加强市级体校规范化管理。从近4届奥运周期来看,江苏依托市级体校积极创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创建基地总数均位于全国前4位,特别是2009-2012周期和2013-2016周期创建基地总数位居全国首位。此外,截止2016年底江苏在市级体校中共创建44个国家级单项后备人才训练基地,这不仅对市级体校发展起到进一步的促进作用,而且使优势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更有效率。另一方面,江苏根据全省运动项目统筹布局要求,截止2016年在区县级体校中的27个项目上评定了88个省级单项后备人才训练基地,以省级单项后备人才基地创建为平台,持续推进区县级体校标准化建设。

(二)以省运会为切入点,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过程性评价体系。在省运会政策制定中,江苏提出在新时期下应更加注重人才输送和人才培养效益,将输送和贡献作为未来省运周期年度考核和周期综合评估的重要内容,从而突出以精英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作为核心指标。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江苏在未来全省运动会青少年部竞赛总则中设立输送贡献奖和优秀组织奖,输送贡献奖包括输送和贡献两部分,从省运会政策层面上创新评价体系,引导各省辖市更加注重后备人才的培养过程。另一方面,在具体竞赛规程上,突出青少年运动员的基础性训练内容(如基本素质和基本技术)以及每个运动项目的重点年龄阶段,而且允许12岁以下运动员跨项参加比赛,为全省范围内跨项选材打下坚实基础。

(三)以“两纳入”为基点,大力促进运动员身心全面发展。江苏省自2009年起全面启动省教育体育系统培养人才联系会议机制,与各省辖市教育局、体育局和省内有关高校和中小学共同签署了“联席会议机制备忘录”,大力促进青少年运动员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全省11所体育运动学校的运动员文化教育做到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并加大经费投入以利于办学条件的不断完善。另一方面,各市各级体校(特别是区县级体校)逐步取消“三集中”形式,积极吸纳当地优质教育资源,放宽优秀体育特长生进入各级体育项目传统学校及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学校的条件,让广大青少年运动员在普通学校中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

(四)以市队校办为契机,扎实推进体教结合向纵深发展。江苏充分结合教育强省特点,大力推进教体联合办队,支持各市中小学以多种模式发展竞技体育。经统计,截止2016年全省各市业余体校共有31个项目(含非奥项目)和240所普通中小学联办298支运动队,利用学校在体育场地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禀赋优势,弥补体育运动学校发展短板。另一方面,积极启动“优秀教练员进校园”活动计划,2016年全省共有424名教练员对308所普通中小学的39个运动项目(含非奥项目)进行课余训练指导,使业余体校在体育运动发展上的优势资源“反哺”教育系统,使体育和教育部门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双赢,开创了江苏体教结合的新格局。

(五)以赛事改革为载体,切实涵养体育文化的校园根基。江苏积极借鉴南京青奥会的办赛理念,大力实施青少年体育文化教育活动计划,联合教育部门共同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联赛,推动体育赛事和文化教育深度融合。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联赛是以“阳光、运动、活力、和谐、健身、育人”为主题,通过各种形式将足球、篮球、排球、棒垒球、曲棍球、击剑、柔道、体操等深受青少年喜爱的项目的省级比赛办到学校、扎根校园,使省级青少年体育比赛升级为以体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盛宴,在“青少年体育赛事校园行”活动中涵养运动项目校园文化,传承中华体育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六)以项目规律为中心,逐步转变教练员的执教理念。一方面,启动“千名教练员培训工程”,不断提高基层教练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与此同时,以国家体育总局“精英教练员双百培养计划”为契机,积极打造基层精英教练员,目前已有6个项目的7名教练员入选国家体育总局2012-2014及2015-2017“精英教练员双百培养计划业余训练资助对象”(两期入选总人数位于全国首位)。另一方面,创办全省青少年体操节,校园篮球、足球、羽毛球训练营,以此为平台转变业余体校教练员执教理念,让孩子们重新认知并深深喜爱体操类项目,从而达到“不是你来选择我学习,而是我喜爱这个项目来学习”的重要效果。

(七)以信息管理为平台,不断加强人才培养科学水平。江苏体育管理部门利用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创建“江苏省青少年业余训练信息管理平台”。该信息平台不仅涵盖了运动员基本信息、各阶段大纲测试和身体形态测试数据、运动竞赛成绩和文化学习情况等,还做到与运动员注册管理相挂钩,使各级体校将信息平台的建设工作作为训练管理的重要常规工作,切实加强业余体校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科学水平。未来5年,江苏力争在青少年运动训练大数据平台建设上有所突破,通过深入实施“互联网+青少年体育”行动计划和全省青少年学生体质监测数据的全覆盖,有效建立青少年运动员选材数据库,全面提高各级体校人才培养的科学水平,从而将“数字体育”上升为“智慧体育”,以“智慧体育”助推“智慧江苏”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