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版权管理面临数字技术冲击等三重挑战

发表于 2015年10月19日

段斌

  

    出版社核心竞争力来源于对版权资源的拥有和掌控程度。它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一是版权资源,二是版权运营水平。未来几年是出版社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努力迈向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版权管理则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有必要对现阶段出版社版权管理面临的较为严峻的挑战进行简单梳理。

  市场环境的变迁

  当前,出版市场迎来了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性机遇,但同时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我国在文化上还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根据近几年我国新闻出版进出口数据来看:在图书、报纸、期刊方面,我国虽然占据出口品种优势,但数量和交易总额处于劣势,这意味着我国出口的文化产品质量亟待提高;在音像电子出版物方面,我国在进出口数量上较为有利,但交易总额方面进出口差距明显。

  第二,市场需求发生巨变,出版业面临严重威胁。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精神需求日益个性化、多样化,不同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家庭背景、工作岗位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需求,人们满足精神需求的方式也日益多元化。调查表明,我国居民对各类媒介按选择频率高低排序依次是电视、报纸、互联网、期刊、广播、图书、音像出版物和电子出版物。

  第三,产业发展提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一方面,在产业政策、技术更新、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出版业的形态不断丰富,产业边界不断扩大,外部资本争相涌入,出版市场竞争持续升温。另一方面,出版社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出版社加速了兼并重组进程,大型出版集团、地方出版集团在渠道、资金、人才方面占优的情况下呈良性循环发展势头,在某种程度上给普通出版社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

  数字技术的冲击

  数字技术凭借其精度高、便于长期存贮、保密性好、通用性强等优点,实现了作品的快速数字化,在虚拟的计算机网络空间凭借其快捷性、交互性、即时性而无限量地复制、传播。而网络技术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发展,也正在无声无息地冲击着传统版权制度所确立的利益与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复制主体无限制。数字技术将信息的形态转化为数字式,作品在因特网上被压缩、上传、下载、复制,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可不受身份限制,随时随地在网络空间内获取任何信息,信息的获取、使用和传播能力大为加强。这彻底颠覆了传统版权制度对主体身份的要求。

  第二,复制质量不受影响。通过数字技术转换后的文字、图片、声音等信息,在本质属性上是相同的,即依赖于数字载体。而对该数字载体进行的复制、传播,质感、精度和清晰度不会受到任何影响。这就使得数字化技术消除了原有侵权盗版造成的劣质产品,自然降低了版权侵害的技术障碍。

  第三,复制冲击着传统版权制度。在突破了复制主体身份限制和复制质量影响之外,复制对传统版权制度的冲击还集中体现在:在网络环境中,版权所有人除复制权外,还需要被赋予向公众的传播权,这样才能实现对信息的完全控制。这同时也使权利人、使用者和集体管理组织面临着许多考验。

  图片侵权的高发

  版权侵权较为常见的形式包括内容侵权和图片侵权。内容侵权已经引起各出版社的广泛关注,图片侵权则随着近年来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而逐渐呈高发态势。近年来,我国出版社图片侵权案件持续高发,且呈不断加剧之势。很多出版社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给出版社造成名誉和经济上的巨大损失,如何规避图片侵权纠纷已经引起各出版社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为避免图片侵权,维护图片市场的正常秩序,需要出版社与图片著作权人或其代理人的共同努力。从出版方来说,应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强化图片版权意识。图片侵权纠纷频发,其背后的重要原因是作者、编辑和美编的图片版权意识不强,对图片侵权后果认识不清或存在侥幸心理。只有加强学习才能进一步强化著作权意识,避免图片侵权。

  第二,严格控制图片来源。出版社可以选择一些图片来源有保证、图片质量高、规模大、信誉较好的图片公司,签订图片购买合同,明确图片使用方式,确保图片的合法性。同时,出版社可通过摄影比赛等活动在社内外积累优质图片,并与图片所有者签订图片使用协议,逐步集聚合法图片资源。

  第三,加强委托设计责任意识。随着转企改制,很多出版社的封面设计、版式设计都由传统的内部设计转向社会化合作。因此,要选择规模较大、管理规范的合作伙伴,以确保其存续期间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承受能力。在签订委托设计合同时,要明确责任条款。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原文链接:http://news.sina.com.cn/m/2014-05-06/13563007099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