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保护太湖流域湿地资源的建议

发表于 2017年12月06日




关于保护太湖流域湿地资源的建议

推荐单位 江苏省科技期刊学会

《江苏林业科技》编辑部

建议人 姚志刚 袁芳 翟可 王磊


 

 

 

江苏太湖流域湿地资源极为丰富,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区域内湿地资源呈逐步退化的不利趋势。

 

    一、湿地生态系统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

 

    1. 从湿地生态系统来看,湿地面临多种威胁,并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难以根除,区域内湿地生态质量持续下降、生态功能持续退化。主要体现在:一是湿地水环境污染日益加重。来自于工业、农业、城乡生活的污染排放量日益增加,而同时水环境控制和治理乏力,各种来源的污染通过水循环排放汇集到湿地,造成流域内湿地生态系统水环境质量整体较差。水环境严重污染不仅使湿地生态系统质量持续下降,也威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供给。二是不合理的湿地利用方式破坏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随着近几十年来区域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和人口持续增长,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围垦水面与湖泊、河流滩地一度成为增加可使用土地面积的重要手段,大量天然湿地转为工农业、城市用地,或转变为以水产养殖、稻田为主的人工湿地,导致流域内天然湿地面积急剧减少。河湖堤岸维护更多的考虑了防洪减灾、水运交通等需求而较少兼顾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切断了湖泊、河流水体与周边山、地、水的自然组合与过渡,滨岸湿地基本被破坏,生态功能基本丧失。三是资源过度利用使湿地生物资源总量及种类日益减少。一方面自然湖泊、河流、沼泽等湿地面积锐减,生态质量降低,其湿地自然生物资源产能总体上在下降。另一方面过度开发利用加剧了这种资源产量下降的趋势。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渔民捕捞技术手段的提升,捕捞强度日益增加,淡水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经济鱼类资源量日趋衰减,渔获量不断减少,捕渔种类日趋单一,种群结构日趋幼龄化,小型化。四是淤积和沼泽化使湿地退化速度加快。太湖流域属于平原水网地区,位于长江流域下游,水流流速较缓,自然淤积速度较快。在内陆河段、湖泊,由于泥沙淤积,河床及湖床被抬高,排洪蓄洪能力大大降低。淤积使湖泊逐渐沼泽化,沼泽化又使湖泊泥沙淤积速度加快,如果没有人力恢复,湖泊消失速度将加快。在农村水网地区,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已很少从事清挖河(塘)泥作为客源肥土用于种植业的传统农事活动,小型河、渠、塘长期缺乏有效疏浚,淤积日趋严重。

    2.从湿地保护管理来看,保护管理能力长期薄弱。主要体现在:一是湿地保护法规体系不健全。国家及江苏省关于湿地保护和利用的专业性法规还未出台,土地分类系统没有基于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的需要将湿地作为一个土地利用或保护类型,在各级政府决策和宏观规划中难以将湿地作为一种重点保护对象纳入国土资源利用和保护格局。二是湿地保护体系不完善。由于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紧张,流域内重要湿地资源一直没有通过建立保护区等有效的保护形式进行严格保护。全国五大淡水湖中,仅太湖没有建立湿地或者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湖区资源。三是湿地保护管理能力薄弱。作为湿地资源最丰富同时又面临诸多问题的区域,湿地保护管理工作量大,湿地保护专业组织机构力量不能满足工作的紧迫需求。同时由于湿地管理和科研起步较晚,科研监测能力薄弱,不能为湿地保护管理提供实时有效的技术支撑。湿地是多资源要素组成的资源复合体,涉及林业、环保、水利、国土、农业、海洋、渔业、滩涂开发等多个部门,有效的保护管理机制尚未形成。四是公众湿地保护意识低。公众对湿地价值和功能,及其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仍缺乏足够的认识。而且客观上由于人口持续增长的压力和土地资源缺乏,湿地往往被作为一种后备土地资源被不合理开垦或转为它用,甚至基于短期直接经济利益的驱动,湿地作为一种独特生态系统的价值和功能被忽视或弱化。

 

    二、保护对策建议

 

    1.从流域尺度统筹规划湿地资源保护

江苏太湖流域整个区域以平原、水网为主,地势平坦,自然水体之间交互连通程度较高,而基于各种利用目的的运河、沟渠及水利工程进一步加强了水系之间的关联,湿地之间通过水体相互联通和彼此影响。这种特殊性要求湿地资源保护必须突破行政区域约束,要科学评估流域湿地等自然生态环境现状,从整个流域尺度统筹规划包括湿地资源保护在内生态环境保护行动,加强各行政区之间的合作,建立协调沟通机制,统一环境保护政策,特别是要加强对跨区域的大型湿地水体、湿地生态廊道、重要水源地保护的战略合作。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国家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等国家战略规划逐步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逐步加深,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统筹规划奠定了基础。

   2. 抢救性保护流域内自然湿地

高强度人为干扰已对区域内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湿地面积减少甚至消失,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受到破坏,整个流域受干扰程度低的自然湿地相对稀缺。对区域内现存自然湿地资源和通过生态技术措施恢复的湿地,要通过重点保护和一般保护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保护。重点保护就是通过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水源保护区等,保护重要或典型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区域。一般保护就是要对流域内不宜通过建立保护区、湿地公园等方式保护的其他湿地资源,通过法规政策保障,禁止随意利用、转变湿地属性、排放污染等破坏湿地的行为发生。

    3.开展退化湿地修复治理

太湖流域湿地生态系统长期遭受围垦、围养、污染等因素破坏和影响,湿地恢复和重建的任务极重。一方面要通过退田还湖(滩)、退养还湖(滩)等方式,扩大东太湖、长荡湖、滆湖、阳澄湖、澄湖等重要湖泊及河流湿地面积,特别是开阔水域,恢复水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自然属性,扩大湿地水源保持和蓄洪排涝等生态功能。另一方面要通过生态工程措施逐步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特征,提高湿地的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湿地功能。除了恢复或修复大型湖泊、河流湿地,应注重城镇区域内湿地的修复治理,结合城镇化保护和恢复区域内典型湿地,营造宜居的人居环境,避免城镇化快速推进对湿地的破坏。分散在农业种养殖区域或居民居住区周边的小型库、塘,是农业种养殖面源污染和居民生活污水进入主要河道的前置蓄积库,发挥了重要的前期蓄积、沉淀、分解和降解作用,但由于污染、淤积等这些小型湿地基本被破坏,恢复流域内这些分散但面广量大的小型湿地对改善流域水环境至关重要。

    4.加强流域内水环境管理

湿地在水循环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各种污染物以水为载体扩散,最终在河流、湖泊等湿地生态系统中富集。湿地有富集营养物,降解污染,净化水质的功能,但现有的污染已经超出了流域内湿地生态承受力。太湖流域水资源丰富,但水资源污染日益严重。要通过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对重要污染源的监控,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措施,加强流域内水污染防治,既保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质”和“量”的需求,又控制或解除污染对湿地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保证湿地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和其功能的正常发挥。

5.科学制定湿地利用政策

江苏太湖流域以约占全国0.23%的国土面积和1.26%的人口,创造了约占全省59.6%、全国4.8%的国内生产总值。人口密度高、土地资源紧缺是制约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区域内湿地占国土面积比例高,湿地保护必须符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一方面必须对现有湿地利用方式开展全面评估,停止不合理的侵占湿地行为,遏制湿地面积减少的不良趋势;另一方面要寻求可持续的湿地资源利用方式,维护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的适宜湿地面积,合理利用湿地提供的土地、水、生物等资源,充分发挥湿地的综合效益,支持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